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中国,成长于现代,从事脑力劳动,置身文化工作,以下的箴言,是理应熟知而拳拳服膺的:“知今丽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中而不知外,谓之鹿砦;知外而不知中,谓之转蓬。”这四句话,前两句见于王充《论衡》,后两句闻诸时谚座谈。综合观之,便是说,为学之道,视野必兼古今中外,核心当是今日中国。这是总纲,  相似文献   

2.
葛晓音 《中州学刊》2007,(1):216-218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隆溪 《中州学刊》2007,(1):208-210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方汉文 《中州学刊》2007,(1):210-213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宁稼雨 《中州学刊》2007,(1):214-216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马哲界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理论热点,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穆勒评注>有着不尽相同的判断与解读.本文试图从<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的写作先后顺序、交往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等方面,采简要阐述目前学界关于<穆勒评注>一书的各种不同声音,并由此而对这一重要文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种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书·乐志>中保存有若干声辞杂写、不可通读的古代曲辞,包括<上邪曲>在内的刘宋"今鼓吹铙歌词"三篇尤为难解."今鼓吹铙歌词"<上邪曲>的研究对于其本身及其他汉魏六朝乐府曲唱文本的解读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问题的突破性进展出于孙楷第先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廖平<知圣篇>以论证今文经学的素王论为主旨;廖平证成其素王论的主要经典依据是<论语>,而非此前今文学家们习惯上依据的<春秋>;<知圣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引证隐含了一种对<论语>的全新诠释;<知圣篇>对<论语>的诠释既有传统的"断章取义"、"合文见义",也有其独具特色的"逆向释义".正是在诠释方法和诠释策略上既续接古典传统又独辟蹊径,才使得廖平的素王论避开一般今文学家的论证路径而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9.
早些年,曾参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初探》书稿的校对,作为第一个读者,尽管评介此书力不从心,然而,还是觉得有话非说不可。 大家知道,《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是列宁《哲学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书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读书扎记,因而给后人理解上带来了一定难度。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性  相似文献   

10.
《周易》,人们称之为神秘、古奥、难读的“天书”,极为简略而留下诸多空白让后人充之实之,同时又极富启发性、暗示性,不断地启动着后人的智慧闸门的特点,使之既有心理学色彩,又有幻觉般的色彩。于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每一个有才学的人,只要他兴趣浓厚,都可以借此建立自己的体系。《周易》成了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框,这也许就是《易》书之真正奥妙和魔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兰州方言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研究概述张淑敏兰州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有关兰州一带方言的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末年扬雄所著《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中六处提到了“秦陇”、“陇冀”(晋人郭注:“冀县今在天水”)一带的方言词语:“叟、艾,长老也,……周晋秦陇谓之...  相似文献   

12.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同志撰著的《<宋史>比事质疑》一书,于1987年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最近,他的另一本新的学术著作《宋史考证》(计74万字),又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研究宋史取得的又一新成果。它对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古籍整理研究的同志,在阅读、使用《宋史》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说《<宋史>比事质疑》一书具有下列三方面的特点:一、全面系统地对《宋史》本纪、志、表、传进行考辨质疑,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二、考证资料广博,尤注重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提高了本书质疑的学术价值;三、推翻了一些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见解,新著《宋史考证》则又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首先,它着力于南宋朝记事的考订质疑,为治南宋史者打下了可靠的史料基础。《宋史》为我国二十五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正史,其本纪部份计有  相似文献   

14.
<正> 墨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墨翟死后,墨家发生分化。今存《墨了》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著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墨子》书中其他各篇有显著不同。据近人研究,认为它们  相似文献   

15.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又是一部卜筮书,是中国最早的学术专著.<周易>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隐藏过去.<周易>告诉人们要趋吉避凶:<周易·系辞>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陷,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1](P301)"正,终吉";"不正,终凶"[1](P266).  相似文献   

16.
胡云峰是元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书学者,本文就其生年与<四书通>之刊刻提出新补充,指出胡氏应生于1253年而非1250年,<四书通>原名<四书通旨>,今本<四书通>含张存中加工部分而非胡氏原本.<四库提要>居于反朱学立场,持汉学门户之见,批评<四书通>为"胶执门户之见"等,实属诬枉.<四书通>在推崇<集注>之时,体现出远迈同类的批判意识,对<集注>作了大I批评修正,文本方面有:版本辨正、注音字训、句读名物、史实文献等.义理方面有:改变章句划分、点出矛盾之处、揭露各种误说、采用反对之说、发明未尽之旨等.<四库>集矢于<四书通>的原因在于视其为朱学之靶.该案例启示我们,需谨慎对待具鲜明门户色彩的<四库>之评.  相似文献   

17.
南宋知名文学家阎苍舒,<宋史>、<宋史翼>无传.<全宋词>阎传简略而多误,兹予补正:苍舒字才元,非"惠夫".崇庆府晋原县(今四川崇州)人.非"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未尝官"中书舍人","出知晋州".孝宗乾道六年(1170),城固县(今属陕西)令.八年,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淳熙三年(1176),刑部员外郎.四年,吏部员外郎.五年,历任尚书省右司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历任宗正寺少卿、权吏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八年,吏部侍郎.九年,丐祠得请.十年,知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十二年,利州东路安抚使、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十六年,荆湖北路安抚使、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光宗绍熙元年(1190),放罢.后起知潼川府(今四川三台).五年或宁宗庆元元年(1195),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约卒于庆元末或嘉泰初(1200前后).卒时贴职为焕章阁直学士,非"焕章阁学士".赠少傅.  相似文献   

18.
《豳风》说     
清人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有《<豳风>说》,略谓: 鲁无风,《豳风》犹鲁风也。周公治鲁,尊尊而亲亲,故鲁虽弱,有先王遗风。他日,夫子曰:“鲁一变至于道。”又曰:“吾舍鲁何适矣?”盖此志也。以《周南》始,以《豳风》终,始终以周公也。解放前,徐中舒先生也主此说。他曾有《<豳风>说》一文,其副题为《兼论<诗经>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文中广列论据以证。我不同意张、徐二人之说。《诗经》之有风、雅,据我看,《诗大序》的说法是对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也即,风诗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晚年,虽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极度恶化,但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从政治经济学转向人类学,写了《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思<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和《约·巴·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留下一批数量很大的鲜为人知的笔记。这批笔记已被整理发表的有《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拉·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约·巴·菲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