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4):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9年劳动争议六大热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茂林 《职业》2009,(1):24-25
2008年,我国有三部重要的劳动法律开始实施,是劳动争议集中爆发的一年.以北京市为例,1~9月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2954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3.8%:1~9月全市各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12140件,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89.7%.由于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在2008年劳动争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2009年的劳动争议会因此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和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急剧增长,随之对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批评及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世界经济强国,有着相对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此,我们自然要将眼光投向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完备和发达的国家,以求能够吸取教训,获取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期有助于我国现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本文对当前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化解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夏凡 《职业》2010,(29)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也正经历着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企业和劳动者开始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劳动争议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更是大幅度增加.在显性劳动争议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和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7.
施扬 《职业》2009,(28)
编者按: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4,(12)
近日,历时4个月的"中国劳动争议网(www.btophr.com)首届优秀律师评选"揭晓。劳动争议网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专业劳动法网站之一,其律师联盟吸引了全国各地近800位律师加盟,为企业和个人解答了大量劳动法相关问题。为展现联盟律师风采,提高劳动法律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劳动争议网特发起举办了"中国劳动争议网首届优秀律师评选"。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袭评论.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出版了《无忧劳动合同151条精解》《员工维权实战兵法》等多部劳动法专著.与全国各地劳动法界专业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鼍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从本期开始,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2008,(7):5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法在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体系、延长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确立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娄凯  高莹莹 《职业时空》2013,(9):44-46,51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明显呈多发态势,已经不能单靠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劳动监察查处来解决,因此寻求企业内部的化解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以苏州高新区为例,阐述了目前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企业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最终达到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出版了<无忧劳动合同151条精解><员工维权实战兵法>等多部劳动法专著,与全国各地劳动法界专业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迸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从本期开始,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5.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2):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斌 《职业》2012,(34):29-31
1月《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施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这对于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确认制度,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当事人更多选择调解方式解决争议,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交际》2009,(6):27-29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减薪,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最主要的途径和力量,如何快速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当然,由于社会职能划分的不同,两者的关注重点及其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量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来说,仲裁机构的“拦截”作用应该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而如何强化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审判的有机衔接,如何构建裁与审的有效对接机制,以形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合力,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缓解诉讼压力,则是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期“调查&#183;视野”栏目聚焦上海市青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青浦区法院携手应对劳动关系危局的方略,希望“青浦经验”能有助于读者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吴红玲  宋学锋 《职业》2006,(7):38-39
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点劳动争议是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是劳资双方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暂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同时由于相关制度不尽完善,劳动执法、司法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劳动争议中的双方当事人,虽然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及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职业生涯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呈日趋上升之势。这类案件不同于其他类型民事案件,有其特殊的处理机制,应合理科学地对待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解决劳动争议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