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优美歌曲,表达了大兴安岭主人鄂伦春族豪迈和勇敢的英姿,也反映了曾经以狩猎为主耍生计方式的鄂伦春族的文化和经济生活。 今年夏天,我从黑龙江黑河市的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开始田野工作,依次对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十巴站鄂伦春乡进行了访问。最后 来到了鄂伦春人相对集中聚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在这个1951年10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里,当地人正准备…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以独特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在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之间创造了“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猎枪”的神话般的“鄂伦春社会”,并以其典型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即社会发展史中的原始社会制度的特征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目。解放后通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鄂伦春族从保留有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残余的民族过渡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过渡的片面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山区,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虽然跨越几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原始社会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除。在伟大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引导这一历史上发展后进的民族尽快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走向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的道路,这是摆在民族工作干部和民族研究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抱着这些想法,对鄂伦春民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做了一个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人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人。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这是歌唱鄂伦春民族打猎生活的。多年前,在十八站民族乡随意走进一户鄂伦春人家,那家的老太太指给我看家里的步枪,那是政府发给她家的。鄂伦春族可以家家拥有枪支,而且不是猎枪,是真正的现代化武器——半自动步枪。在中国,拥有枪支是犯法的,这也许是唯一的特例。  相似文献   

5.
世代生活繁衍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民族,一直过着游猎生活,直至定居前,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在定居前,占鄂伦春民族总人口近一半的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一直得不到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深入探索鄂  相似文献   

6.
桦皮船     
鄂伦春人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狩猎民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的浩瀚林海中。鄂伦春人勇敢、坚强、淳朴、机智,“风驰一矢山腰在,猎马长衫带血归”是他们游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鄂伦春人还从事捕鱼、采集和以皮毛及桦皮制品为主的手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月是鄂伦春民族走出深山,实行定居40周年。这40年是鄂伦春民族翻天覆地巨变的40年,是鄂伦春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40年。鄂伦春民族历史上曾繁衍生息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西起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这一地区并将鄂伦春人强行驱赶到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近百年来,由于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和狩猎经济  相似文献   

8.
我们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之高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中少见的。现代关于鄂伦春民族研究的著作和历史资料都谈到了鄂伦春人非正常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1989年间,黑龙江省5个鄂伦春族乡非正常死亡人口达60余人,枪杀、刀杀、酒精中毒、酒后冻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8‰ ,而鄂伦春族的人口增长率仅为2.8‰。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高于当地其他民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通古斯满语民族鄂温克人,苏联称“埃文基人”,旧称“通古斯人”。据传,鄂温克人起源于贝加尔湖流域和后贝加尔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多批迁徙,鄂温克人的分布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至于通古斯满语民族鄂伦春人,多数苏联学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鄂温克人的一只,即使鹿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不仅在语言上与鄂温克人大同,就连他们的族称“鄂伦春”  相似文献   

10.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是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多神教,我国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都信奉这一原始宗教。由于鄂伦春和鄂温克族的同源关系,他们所信奉的萨满教基本相同,至本世纪50年代,萨满教在这两个民族中,仍然相当流行。鄂伦春人“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致使萨满教成为鄂伦春人的主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是谁怀抱着猎枪当琴弹? 是谁围绕着篝火唱欢歌? 哦,是鄂伦春人在欢庆, 在用歌声把深情来寄托。改革开放给咱生活注满了甜蜜, 红彤彤的篝火越烧越旺, 心中歌儿越唱越多越快活! ——鄂伦春民歌 1980年,一位来自日本东京的民族问题专家在对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民族考察后断言:“三十年后,世界上将不再有鄂伦春民族。”  相似文献   

13.
解放后,鄂温克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兄弟民族的热情帮助下,从保有父系家族公社的原始社会形态残余,一跃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部分鄂温克人在几百年前已经走出森林,从事半牧半猎或以牧业为主的生产,但是,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原始社会末期的意识和心理素质。这是因为一种民族文化或民族心理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大的持久性,所以鄂温克民族所经历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决定了鄂温克民族的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全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帮助这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发展繁荣,曾经进行了许多艰巨工作,逐步引导鄂伦春人定居下来,并逐步使他们从单一的狩猎经济发展为猎业、农业、饲养业、副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从而使这个处于原始阶段的民族,在短时期内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的一天,在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阿里河镇鄂伦春民研会的办公室里,我得到了鄂伦春族长者何青花著的《金色的森林》一书。这本书帮我们走近和亲近曾经在深山老林里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因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到阿里河镇,我专门去拜访了老人。见到她时,她特地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让我看,并在我的一再请求下,还送给了我一张。看完后,她又认真地把影集重又放回卧室内的一只古旧而质地优良的箱子里。她还找出几本自己已整理出的鄂伦春语词、词组汉语拼音标注和词义注释,并告之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使我想起书的“后记”中老人很诚恳的…  相似文献   

16.
对各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至解放前夕,我国还保有原始公社制及其残余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分布在云南边疆地区的独龙、怒、佤、基诺、布朗、崩龙、景颇、傈僳等族,此外还有黑龙江一带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以及聚居在广东省海南岛的部分黎族和台湾省的部分高山族,共约60多万人。这些少数民族虽然均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公社末期的生产生活特征,但由于各自所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已下山定居近50年了,他们拥有一个与昔日完全不同的今天。但今天的鄂伦春人还在探索,希望位于小兴安岭山脉北麓的新生乡,是以鄂伦春民族为主体,由汉、满、达斡尔、蒙古五个民族组成的民族乡。新生乡幅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1050人,其中农业人口875人,全乡面积1570平方千米,拥有耕地面积36,000多亩,草原73万亩,水面5万亩,林地和宜林荒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1953年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以来,经济逐年得到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为辅的农业乡。种植产业状况:新生乡地处第…  相似文献   

18.
1 大小兴安岭连绵逶迤,横亘在我省西北部。这里峡谷纵横,河流密布,土地肥沃,林海莽莽。英雄的鄂伦春人民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他们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和生活,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英雄的鄂伦春,鄂伦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生活。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4132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在建国初期还处在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主要经济活动是狩猎生产.1953年到1958年的6年期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鄂伦春族定居下来,结束了世世代代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变革. 一建国初,这个民族以游猎为生,主要生产工具是猎枪、猎马、猎犬,以沿黑龙江流域和  相似文献   

20.
谙达     
谙达又称“安达”。满语、蒙古语均有此名。原意为“朋友”,指通过原始交换方式互相结成的伙伴,清代成为官商的名称。清朝统治时期,黑龙江布特哈总管衙门每年派往鄂伦春等民族地区征收貂皮,并供应鄂伦春人一些粮食和布匹等生活用品的人号称谙达。清末,贡貂制废除,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