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州立大学教授玛丽·罗尔伯格一九七九年编选了一本叫做《从小说到反小说》的书。在该书导论《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短篇小说》里,她沿用美国十九世纪作家布兰德·马修斯和爱伦·坡的观点。首先把短篇小说同“篇幅短小的故事”区别开来,认为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短篇小说,在西方是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年左右。按照这样的见解,她把这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短篇小说的发展变化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这就是:第一个阶段,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十九世纪末,其代表性作家是美国的爱伦·坡和俄国的果戈里及其追随者;第二个阶段,又称“现代小说”,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创作,其代表作家有“现代前期的契诃夫”、新西兰的曼斯菲尔德、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安德森等;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又称“当代短篇小说”,代表作家是奥地利的卡夫卡,阿根廷的巴吉士(又译为博尔赫斯、鲍赫时)、美籍俄裔作家那波科夫等。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坛上,存在着一个发人深思的怪现象:新文学运动中同时产生的小说、戏剧、散文等艺术形式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唯独新诗,六十几年来始终处于聚论纷坛之中,尽管它的历史功绩同样是不可动摇的。二十年代初期,俞平伯光生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中写道;“戏剧小说可以用白话做,差不多大家承认……至于讲到诗的一方面,那心理便迥乎不同”。四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如流星在天际推康划过.似昙花在一刹那间宣泄极致的美丽,张爱玲.这位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迹”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瞬息而过,用她那短暂而又炫目的创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却又凄清荒凉的传奇世界。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不同于一般传奇一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改写7传奇.给传奇小说开辟了一个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园地。正如她在其小说集《传奇》题记中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八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一方面重…  相似文献   

4.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东方蝃(虫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蝃(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闲适”散文发端于“五四”时期,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林语堂、梁实秋的大力提倡和发扬,于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四十年代仍势头不减。建国以后,由于大陆散文创作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趋同,缺乏个性的表露,“闲适”散文创作几成空白.与此同时,随着去台港作家如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努力,“闲适”散文在台湾和受其影响的香港则成就了一番天地,而在大陆,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度兴起了“闲适”散文热。显然,海峡两岸的“闲适”散文同出一脉,不过;两岸“闲适”散文在渊源和总体格局相同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艾雯是一位活跃在50年代台湾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艾雯善于汲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养分,这就使她的散文兼备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味美,小说的故事趣味美,蒙太奇技法的洗炼、含蓄美以及音乐般的语言节奏美.由此,艾雯的散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是一个兼通文理的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诗人。三十年代初她开始以文艺创作为副业。当时她是在“新月诗派”的影响下走上文坛的。她不仅与她的丈夫梁思成一道成为我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学的第一代学者,同时还以她独具的艺术天才,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领域显露了自己不同凡响的风貌,使得她享有“一代才女”的美名。崭露头角的青少年时代林徽因福州人,1904年出生于杭州。她  相似文献   

10.
一“散文画”的提倡二十年代初,当西方近代小说理论传入中国、小说构成“三要素”(人物、情节、背景)理论受到普遍推重的时候,赵景深却依据中国现代小说与抒情传统密切联系的特征,对小说文体形式的构成要素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短篇小说实是各种文章很巧妙而复杂的组合”,因而提出了这样一个小说的“假定的公式”:“短篇小说=抒情文+叙事文+写景文”①.也许,赵景深的小说“公式”受到过西方小说家理论“三要素”说的启示;但它却集中反映了现代小说家在强大抒情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论茅盾等人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剖析派”的提法出自严家炎.因其较准确地概括了三、四十年代茅盾等人代表的现实主义主潮小说,既区别于初期革命文学中有罗曼谛克倾向的普罗小说,又区别于此前与此后出现的其它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而被承认和使用.剖析派是二、三十年代之变革命处入低潮,进入新的准备,意识形态迅速政治化的背景下,现实主义文学生态的产物.它以对中国“当代”性质和现状作科学、冷静、严肃的剖析,当然也是艺术形态化的呈现,真实地再现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各横断面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人生世相而著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社会剖析派可说是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一个流派.”(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鸟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在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发展的脉络:基源于新文学运动的内在矛盾,现代散文虽在二十年代取法西方浪漫主义,但在三十年代便产生了“言志”说与“载道”说的斗争。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会政治学模式占了统治地位。新时期中“净化”说与大散文概念之争,仍然表明了侧重社会功能与侧重艺术性的两种倾向的对立。散文理论的今后发展,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实现文学观的转变;一是文体史的精密化。消弭二元对立,以一种浑化的展开来看待历史,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越界”是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特征,路径有二:其一是“跨文类”,即打通散文与诗歌、小说诸体裁间的壁垒;另一是“次文类”,即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诸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在散文内部形成各种微型文类。论文拟考察新生代“越界”的资源、过程,并辩证其得失。  相似文献   

14.
徐日君 《理论界》2005,(5):194-195
名噪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创作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给文学爱好者带来阅读的惊奇和感官的冲击.本文立足于对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分析,着重从她的小说对女性灵魂的重新审视与女性命运的深入探寻入手.  相似文献   

15.
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袁良骏赵淑敏女士是台湾著名的学者、教授,她的《中国海关史》、《吴稚晖传》等深受学界重视。十分难得的是,三十余年来,她在授课、研究之余,始终不渝地坚持小说、散文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她的小说创作,尤其开辟了“教授小说”的...  相似文献   

16.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东方蛭炼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蛭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一般对张洁的“大”散文缺少关注,其实,这些“大”散文占了张洁散文创作的绝大部分,而且它们很鲜明地反映了张洁心灵深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那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品质.这与她诚实、正直、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散文是最自由的、最真实的,并且“有一种人便有一种散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洁的散文也反映了她自己的心曲.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小品文作为白话文学最先获得成功的散文品类,曾领衔现代文学达十几年之久.从20年代初发韧,至30年代中期形成“小品文热潮”,其间可谓佳作迭现,名家辈出,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品文的兴盛发达,离不开“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推波助澜.本文从文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前期的“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主张,并归结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最后指出,“言志性灵”散文思潮是散文的正宗,它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文思潮,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成为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