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觉思维着重探讨“视觉器官系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在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对人判断事物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视觉思维相关理论的梳理、对视传设计过程中与视知觉相关实例与理论的研讨,以及对相关传播媒介发展历史与前景的展望,探寻视觉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及与相关传播载体的交互关联,重新审视视知觉在设计者与受众交流间的作用。目的在于使设计者走在受众观看之前,揣测受众偏好,预想观看之后的所有可能反应与共鸣,在视觉形象多变而缭乱的现代社会,不断创造全新方式表达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2.
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向为背景,对老旧幼儿园视觉形象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使其符合未来教育智慧、开放、融合的发展需求。运用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方位的资料搜集,分析老旧幼儿园标志图形设计、环境设置、空间布局、色彩氛围、导视设计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与现代幼儿园视觉形象对比及分析,提出老旧幼儿园视觉形象优化设计需要遵循智能与人文统一、美化与育人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趣味与规范统一四大原则。在未来教育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老旧幼儿园视觉形象的建设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相结合,保证老旧幼儿园视觉形象优化设计能够满足幼儿学习生活需要和未来智慧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状和色彩所体现的美是一对互助而又为一体的综合现象 ,把两者理性化地结合能加强视觉中体验美的意义。本文在视觉系统中 ,以深度知觉线索中的双眼视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觉的生理补色和意念对色觉的作用为基础 ,通过艺术直觉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审美情趣、审美性情、审美心情五种心理和精神现象的体验 ,对色彩美和形状美进行共同分析 ,得出形与色为一体所产生的美在设计中应遵循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一书中用概念对举的形式提出了“五对概念”,借以表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差异,以及人对艺术风格和形式知觉方式的变化.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对视觉形式美学的发展、对艺术研究范式的建构都意义重大.同时,由于兼具“纯形式”与文化精神的内在特征,它成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从视觉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的演进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视觉造型教育所存在的范围及基础内涵,进行发展性的把握。提出对视觉造型教育的目标进行相对独立性的动态规划,关键之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整体学习阶段,以通识教育的方式来重点构建中小学阶段的美育启蒙和人文熏陶,延伸式构建高等教育阶段扩展性和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内容,其内容涉及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和社会热点研究;关键之二是实践体验与社会环境资源的运用,在工作环境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关键之三是以特色教育为先导的学科互融,文、艺、理、工的学科互渗,贯彻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原则。这一构造过程以延伸式动态教育调节、课程名称的动态调节和教师角色的动态调节,来作用于视觉艺术范围内的专业和非专业受教育者的实践体验,以此来引导视觉造型教育目标的相对独立性,为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创新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关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偏"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教育产业化倾向影响较大,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为此,必须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以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创意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视觉符号元素一直扮演着解读视觉信息、视觉认识、视觉表达的引导作用,展示出千姿百态的视觉符号元素的个性角色。它具有浓郁传统意义的视觉形态元素,其“形、色、神、意”无不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折射出华夏民族各个层面的审美观念及情趣。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带来了社会文化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以其逼真、形象、快速、虚拟的特点成为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宠儿。数字图像是视觉文化的一个构成元素,当然,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含着不少"迷思",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本文将图像作为文本,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图像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水墨视觉是墨色辅之以水的渲染所形成的色调变化,这是自然界事物的本质色彩,看似无色,实为丰富.它通过空间的韵度性,时间的节奏性,表现出了民族的视觉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通过对水墨视觉文化价值比较的机能、本质的融通、标准的诠释,以期在传承视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求新,探究现代视觉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1.
精神福利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精神福利的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就是实现人之根本性的精神生命活力的源泉。在进一步澄明人的生存安全性之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精神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价值的追寻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精神生活困顿、心灵迷失与意识形态交叠共融等情形,以精神福利的文化伦理为公共性追求的社会实践,必能造就一个精神福利共享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意象性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形的意象性。中国画的“形”一是指事物的造型 ,另一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形体。“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二、空白的意象性。“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 ,它的意象造型价值在于 :虚胜于实 ,无胜于有 ,简胜于繁。三、线的意象性。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 ,表现化的一种手段 ,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 ,是结合了“意”的东西。四、色彩的意象性。“固有色”、墨分五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从“随类赋彩”到以墨当色和墨色结合 ,可以说一直是沿着随“意”赋彩的这条路发展和变革的。五、视觉的意象性。中国画的视觉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线 ,人和自然合一 ,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奠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象的 ,形式是人为的 ,感受是心理的。六、韵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韵律涵义有三个方面 :气韵、墨韵、色韵 ,常统称为“气韵生动”。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一幅画以气胜者 ,乃偏于阳刚之美 ,一幅画以韵胜者 ,乃偏于阴柔之美。“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从形的视觉力与“神态”的关系出发,论析形的“力象”和画面整体的“力的样式”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以及艺术家对形态力的知觉态度和情感个性同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指出这种个性持征同创作灵感的引发、内心精神与情感的描述、形式风格的变革创造,乃至文化内涵的表达等深层意义之问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进而,对视觉心理学与中国画形神关系理论的对接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人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精神价值的衰微 ,引发了学界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探讨。“科学教育人文化”就是这一语境下的主流话语 ,其实质即要求科学教育承担起一部分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 ,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架。这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掘科学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来实现的 ,而科学教师的人文化则是其实现的前提 ,可以结合物理学及物理教育来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敌对的对立观念已经成为观察、理解和处理对立物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观点。由此在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方面逐渐出现了日趋混乱和崩溃的局面 ,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日益感受到难以承受的不幸和痛苦。所谓敌对的对立观念是指 ,把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敌对关系。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很好地表达了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所谓对待的对立观念是指 ,把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学说以“阴”与“阳”来表达了自然、人和社会当中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之间的真诚的尊重是建立一切健康的和创造性关系的基础。对待的对立观念能够为改善现代社会中的混乱的和尖锐的各种关系提供新的观念 ,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和社会中播种和平和爱的种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主要为水墨语言。艺术家将点、线、面的水墨形态通过不同的方式布局组合,展现黑白灰的水墨色彩,表现独特的意境之美,这正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外化形态。在中国画中,水墨的形式因素是由形态和色彩两方面构成的,形和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画面的意境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共用形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意图形形式,无论是完全共用形、共面共用形还是共线共用形,都是艺术家拓展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产物,同时又是视觉主体与知觉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家是以创意思维为先导、以视觉心理规律为依据,在想象与现实中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一形多义、虚实相生、互为你我、因势造型等艺术特征的共用图形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本文试图应用逻辑与历史的线索,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分析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构成广告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具体设计中,色彩思考必须结合相关的应用特性。色彩的任何外表形式,只有与人的审美情趣、生活理想、文化观念、视觉以及环境因素相吻合,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