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东方,从时间上看,都是在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传入形式方法多数是由海外留学生、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所发起,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国内一般均以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起始,通过办刊物和组建共产主义团体的形式去传播,然后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大都是知识分子领先.中国、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主要是以国内为传播、普及的基地,朝鲜主要是在国外创办刊物为主,向国内传入.  相似文献   

3.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嗣先墓志)记载了杜嗣先本人的生平活动以及<兔园策府>成书的时间.杜嗣先生前曾参与接待8世纪初来华的日本遣唐使,其著作<兔园策府>撰写于七世纪中叶.<兔园策府>很可能在八世纪初已传入日本,并作为启蒙教材而广为流播,是唐代中日"书籍之路"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5.
张小敏 《晋阳学刊》2012,(2):142-143
据信史为证,《诗经》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公元5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以前,《诗经》普遍流行于日本朝廷贵族狭小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其国政治文化的建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存政治纲领、文学作品中征引的《诗经》材料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经历了大体相同的遭遇,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政策.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西方近代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和日本,中、日固守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为了解救民族危亡,19世纪的  相似文献   

7.
对宋明理学的关注和研究是康有为早期学术中心之一,万木草堂时期的他多次讲授宋明理学.康有为视界中的宋明理学理论来源复杂,思想构成多元,是孔学、佛学、老学和墨学等多种要素的和合体.于是,与孔学、佛学、老学和墨学的关系构成了康有为的宋明理学四维观.多维视角流露出康有为对待宋明理学的复杂心理,也促成了他由早年崇尚至后期排斥宋明理学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8.
孟成全  罗雯 《南方论刊》2022,(7):29-31+71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而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逐渐传入日本,也就是在此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被首次传播到了日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与政治状态不断发生变化,这导致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部分在日本早期传播的进程中是不同步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日本路径是最主要的路径,因此了解日本国内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不同部分侧重点的变化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是没有逻辑内容的,也不是运用逻辑分析法来论证的.中国现代时期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的传入,进入了中国哲学,促成了中国哲学的革命,这在<论道>和<新理学>里得到鲜明的体现.冯友兰说其新理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而不是照着讲,主要是指接着用逻辑讲,接着讲逻辑;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重新讲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谋求全面的变革.在以日本为参照系进行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与文化层面递进.甲午战败促使大批青年涌到日本寻求强国之道,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日书籍的传入对开启民智、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日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地和策划反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日本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从欧洲传入中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大量传入中国,但其主要来源地变成了日本;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伴随各色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了中国。但此时,不少中国人已十分清楚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他们并非盲目地接受或宣扬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出于各自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郭店和上博的出土竹简为重新审视中国思想文化史提供了崭新的文献依据,但迄今为止,利用郭店和上博儒家文献的研究尚多局限于先秦。以往学界流行的看法多认为宋明理学诸多观念是佛教影响的产物,对于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之间的一脉相承多有忽略,甚至认为宋明理学偏离了先秦儒学的精神。对此,文章运用郭店和上博的有关儒家文献,将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学关联起来考察,具体论证了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在"性"、"情"和"无"这三个重要哲学观念上的连续与一贯,揭示了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之间的内在连贯性,既扩展了郭店和上博儒家文献的应用范围,也对以往过于重视宋明理学中的佛教因素而忽视其中先秦儒学固有内容的倾向有所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3.
叶军 《社会科学》2002,(1):73-77
20世纪中期 ,西方年鉴学派传入日本 ,引发了史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大变革 ,日本的中国明清史研究由此取得了显著成果 ,地域社会论随之正式登场。本文尝试探讨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的相关性 ,以期把握日本明清史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佛教通过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值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前期.它在传入过程中逐渐改造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和;尤其是传入时注重宗教思想传播,没有什么政治图谋,这满足了统治者需要,因而受到支持.基督教的传入稍晚一些,虽然前后有三次,但是前两次没有传入哲学思想,时至16世纪时,第三次才大规模传入,而在第三次,其传入目的则是要使中国成为罗马教廷一个教区,因而为中国统治者与人民所抵制.  相似文献   

15.
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应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即宋明理学是在与社会体制更加个人利益化的斗争中产生、发展和涅槃的.宋明理学的思想家们为了追求正义,捍卫道德的尊严,与专制体制相周旋,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后期 ,外国史学开始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外国传教士和洋务派知识分子 ,到了 70、80年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加速了外国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中 ,从 19世纪末开始 ,日本史学对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启蒙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这里说的是一个关于儒家文化的老话题,不过,本文希冀做到的是,把儒家思想在日本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作为文化切片,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一、儒家学说在日本的不同命运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美国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中称:“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这说法虽然夸张了一点,但它道出了中日儒家文化的渊源关系。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确切时期该在6世纪初,公元513年6月,百济派五经(《尚书》、《周易》、《诗经》、《春秋》、风记》)博士段杨尔赴日讲学,开儒学传入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隋唐宗教哲学和宋明理学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隋唐宗教哲学怎样过渡到宋明理学,这是值得探讨的.五代南唐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这一过渡中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谭峭哲学的研究文字极为少见,本文只是钩元提要,旨在提出谭峭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引起学者们对谭峭哲学思想的重视.一在唐末五代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大动乱中,尖锐的阶级斗争伴随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使得战祸绵延,杀戮、饥饿、瘟疫接踵而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以后,宋明理学的圣人论在不同层面遭到解构.随着经世思潮以及乾嘉学派的先后兴起,宋明理学以立德为中心的圣人形象逐渐淡化;同时,随着理论视角的转移,理欲统一的思想压倒了存理灭欲的思想,宋明理学的成圣方法遭到否弃;宋明理学的圣人论最初是面向士大夫阶层讲的,但经过王阳明转手后,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这使得圣人形象走向平民化乃至消解.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关于近四十年来在日本所进行的宋明理学——中国近古哲学的研究概况,在岛田虔次的《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中国哲学》七辑,1983年3月)一文中已经有了介绍,该文首先把明治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特色分成五个学派进行记述,然后进一步把战后的研究成果,以专著为中心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请读者参照。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在本文中将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