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建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古典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卧闲草堂”评点(以下简称“卧评”),对《儒林外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精妙的论述。其中关于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点评,对于我们探求中国古典小说人物描写理论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卧评”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描绘手法的点评作一番浅显的探讨,从而稍稍体味“外史纪儒林,刻划何工妍”的高妙。一、给风给水,直书其事“卧评”在《儒林外史》第四回总评中说,作者刻画人物“乃绘风绘水之手段”,“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在第三回总评中也说:“作者之笔,其为文如雪,因方成,遇… 相似文献
2.
张殿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4)
《石壕吏》是杜甫名作“三吏”中的一吏,是文学史上一篇值得称颂的诗作。 本诗写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公元七五七年冬,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兵收复了两京,把安史之乱的叛军压缩到河北一带。这时杜甫正在朝中任左拾遗。第二年,即七五八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获罪于唐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司功参军。这年冬,杜甫来到东都洛阳。这时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等九路节度使率军约六十万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大有一举成功之势。灭叛军、收两河似乎是指日可待。正如诗人在《洗 相似文献
3.
冯光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6,(1)
(一)翻开《狂人日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作者用文言写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全篇的"前言".如何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直接影响到对全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对现在有争议的某些问题,从这里也将找到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其一,这个"前言"交代了日记的来历,有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感,为作者构筑战斗的"掩体".作者说,日记系他中学时的一个良友在病中发狂时所写;书名为"狂人"所题;记中语误,一字未改……这一切都意在向读者表明:日记所写的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 相似文献
4.
吴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卧闲草堂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卧本卷首有署名“闲斋老人”所作的序,后有五十回批点文字。“卧评”在理论上贡献主要体现于其对写实小说理论的总结、阐发。本文从内容的写实性、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及艺术美的创造等方面来概括、归纳卧评的写实主义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景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蔡景康《儒林外史》里出现的人物,为数众多,据有人统计,其数至少在三百以上。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人物,个个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其中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其数目之多,性格之鲜明,以及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广泛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6.
程凯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3)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结集。这部作品以优美的笔调,深挚的感情,夹叙夹议的方式,挥洒自如地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片断经历,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从城镇到农村,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等一幅幅广阔的生活画面,勾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凤貌,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笔者在这里试就它的艺术特色挂一漏万地谈几点浅见,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马名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有人盛赞《春蚕》的环境描写,这是很有见地的。 《春蚕》的环境描写确实有它鲜明的特色。写水乡的自然风光,紧紧围绕着桑树着笔,突出刻划桑林的茂密和嫩叶长势的茁壮,用笔不枝不蔓而又富于变化,把若大一片桑林描绘得生机勃发,生气昂然,似乎可以嗅到盛产蚕丝的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芳香。在社会风貌的勾画上,所选事物,很有特征,时代感极强。尤其是描写小轮船的那一段,具体细致,寓意深刻,也是不可多得的精采笔墨。 相似文献
8.
陈敬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荷花淀》是孙犁同志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群乐观、爽朗、纯洁、美丽的 年妇女的形象,抒写了她们壮美的人情,讴歌了她们崇高的品质,表现了白洋淀人民在艰苦的斗争中紧张而愉快的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10.
鲍志伸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1)
读荀子的《劝学》,我们不难领会它妙喻巧设,变化灵活的鲜明特点。 《劝学》用喻的数量是惊人的,仅课文所节选的三个段落,就不下二十来个。但是,它们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紧扣论题,上下关联,相互辉映,彼此补充,因此这些比喻就显得多而不杂,活而不乱,发挥了强大的推理作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善于将这些比喻精妙地同其它各种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把人们必须坚持不懈进行学习的道理阐述分析得透辟入微,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1.
12.
孟前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131-134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居一席。其以独具个性的笔墨体现了中国文人灵魂深处自觉的责任感和心灵的感悟,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高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苏轼《赤壁词》的问世,使《念奴娇》词牌骤得金玉身价。人们不但热衷于使用《念奴娇》词牌填词,而且还赠之以种种异名。这一情况,自宋以来,即为词论家们所注意。清人万树于《词律》一书中指出,《念奴娇》词牌分平仄两体,正体以辛弃疾之《野棠花落》为例,别格即例举苏轼之《赤壁词》,又指出其别名有九个: 相似文献
14.
吕福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一九○六年,鲁迅在东京和他的同学顾琅一起编著出版的《中国矿产志》是一部记述我国地质状况和矿产资源的自然科学著作,它发行时,另附有《中国矿产全图》。全书分导言、本言两编。导言四章,记述我国矿产、矿业的概况和地质形成、发展过程。本言十八章,列述我国十八省的矿产分布和蕴藏情况。这本书,在中国近代地质学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地质学专著。著作者从我国各个地质年代中矿产和生物形成及变化的客观事实出发,以最大的努力传播科学的地质学知识,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封建、守旧、迷信思想,宣传朴素的唯物主义。著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祖国大地丰富的矿 相似文献
15.
董绍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5)
随着《红楼梦》词语研究的深入,《红楼梦》专著词典相继问世。毫无疑问,既是《红楼梦》专著词典,那么它就应当吸收历代《红楼梦》词语研究的一切成果,成为《红楼梦》词语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红楼梦》是用18世纪北方方言写成的,所用词汇非常丰富,除了一些文言词语,早期的白话小说词语和戏曲词语外,还用了很多方言词语。这些词语经学者多年潜心研究,虽然多数得到了较合理的解释,但也不可否认,有些词语的解释,至今仍有未妥之处。下面以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简称《词典》)为例,举出几条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1)
《金瓶梅》在成书过程中,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抄改入书。对此,学术界作了多方考证,已为人所共知。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对《金瓶梅》的成书而言,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什么问题?本文拟选取,《金瓶梅》抄改《水浒传》的十多段文字,来加以具体分析。一、《金瓶梅》第二回写潘金莲的外貌文字,抄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黑鬒鬒鬓儿,细湾湾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窍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在《水浒传》中,这是一段写石秀所见的潘巧云的外貌描写,《金瓶悔》抄来稍加改动,成了从西门庆眼中所见的潘金莲的外貌特征描写。其文如次: 相似文献
17.
张国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雍正嗣位的传闻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明成祖永乐。永乐以“清君侧”为借口,雍正则有改诏的嫌疑。永乐原是燕王,雍正原是雍亲王。都是人已中年、阅历丰富、多年觊觎帝位的藩王。永乐与雍正都具有果断、刚毅而冷酷的个性,作风也都是雷厉风行。永乐的帝位从侄儿建文帝那儿夺来,雍正的帝位在长期的储位斗争中从兄弟们那儿争来。永乐、雍正上台后,都曾经无情地残害骨肉、戕杀异己。永乐进南京后,大肆杀戮不肯依附自己的文臣武 相似文献
18.
周先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是十八世纪的上半期,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体相同而略早。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期,濒于总崩溃前夕,表面上的繁荣和稳定,已掩藏不住内里的黑暗和腐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代,产生象《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这样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不是偶然的。跟《红楼梦》从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的衰败过程来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不同,《儒 相似文献
19.
龙怀珠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3):36-38
《玩偶之家》巧妙地运用了“前情回顾”法艺术结构。“前情回顾”绝不是“倒叙”,而是一种“补叙性”方法,或称之日“补叙性的戏”。作者将这一结构法交给剧中人物林丹夫人去编织。她和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瓜葛,引出了几条矛盾线索,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完成了“前情回顾”,进而揭示了作品的妇女解放主题。“前情回顾”法使《玩偶之家》的情节结构极为紧凑而经济,使这部剧作产生了永恒的魁力。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它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富贵功名"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复古"倾向的理想主义者,遭遇"一代文人有厄"的时局,所以小说更多对"风尘恶俗"的讽刺与批判。《儒林外史》不仅为明清二代的"儒林"写照,而且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写心。它是我国第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命运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想家的小说,它"足称讽刺之书",是我国社会小说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