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社会分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框架内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加强统计分析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他们各自所使用的分层概念、分层标准、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理论性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且也使他们建构的整体分层形象大相径庭。马克思对阶级采取了一种整体论的观点,将阶级视为社会中实存的社会群体,并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揭示阶级的性质,他是以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来把握阶级结构的;而韦伯对阶级则采取了一种个体的唯名论的观点,并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分层现象,在他的分析性的类型框架中,更强调的是导致分层现象多种因素的相对独立性。这两大经典的分层理论各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背景,因而与其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不如将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分层研究范式更为切当。  相似文献   

3.
周运清  胡蓉 《社会学》2004,(3):22-27
社会分层研究历来就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传统领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一领域内,受到关注最多的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构研究,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主要基于这样的假设:阶级阶层是最主要的社会行动单位,阶级和阶层的共同行动是最  相似文献   

4.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理论与研究假设(一 )问题与理论背景在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层的基本问题 ,因而使得有关社会理论的研究重现活力 (倪志伟、① 马修斯 ,1 998 1 996)。笔者曾撰文从阶层间相对关系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即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的“再生产”是其主要的特征 ;在经济机制发生极大变革的制度转型过程中 ,原有的再生产模式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 ;这种再生产的关系结构在改革前…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中间变量,作用于从分层到流动的逻辑过程之中,并且在不同的逻辑单元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屏障"和"桥梁"。其中,前者的分析单位是家庭层面,后者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层面,分析单位的不同造成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分野。本文构建了"社会分层→教育→社会流动"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理论上梳理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静 《社会学》2009,(4):60-64
在社会结构和分层研究转向对文化的关注时,对知识分子的阶层划分以及其政治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范式和理论建构。布迪厄的知识分子知识场域命题和古尔德纳的知识分子新阶级命题,通过引入文化资本的概念,对以知识统治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标准作出了自己的诠释。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学者观点的梳理,比较知识分子的知识使命、政治使命和知识分子是否已然成为权力阶层的理论,从而论证他们的理论为阶级划分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从经济统治到符号统治的文化研究做出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劳工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以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劳工群体。本文重新审视了传统劳工研究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劳动过程理论与规范性控制理论对劳动控制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厘清了二者在冲突的基础、斗争的场域与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差异,分析了两种理论传统对于理解科技劳工研究中组织结构与文化的变迁、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社会/技术二分的职业分工等现象的启发。技术与劳动过程的辩证互动关系和劳工主体性仍然是科技劳工研究的两个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社会现象,因而被视为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焦点,也因此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自1978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引致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其间,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社会结构问题始终为社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在现实层面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社会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性的演变;在社会学知识层面涉及的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因而,这一研究“热点”亦成为…  相似文献   

10.
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引发的争论均关注同一理论问题:即市场发育程度与社会分层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之亦导致了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正是基于这个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韦尔霍文在2005年试图对市场转型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然而,本研究发现:转型理论的通用讨论模型在应用于中国的转型分析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缺少对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控制,缺少对年龄与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交互作用的控制。由于这两类重要变量的缺失,导致了在转型讨论中核心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出现了偏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渐进转型的变迁”与苏联及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激进转型”的差异,使得中国渐进转型下的初职获得与职业流动的分层秩序有别于激进转型下的分层秩序。本文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所采集的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以来,欧美社会学界对社会结构主要是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分层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称之为“阶级结构理论”。六、七十年代以来,东欧各国和苏联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据美国人估计,“阶层形成这个题目,在苏联社会学家中,的确比在美国社会学家中,相对来说更为热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 ,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 ,也极为混乱的概念 (W .H .Sewell,Jr.,1 992 :1 )。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 ,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 ,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 ,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 ,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 ,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一、早期结构研究的经典论述在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初创期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李强教授对我国社会分层进行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中两种分层的功能联系,并把两种分层标准的变迁放到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经济分层标准取代政治分层标准是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而这一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它是决定社会利益结构与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形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借鉴消费社会学分层理论,在全球化视野、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结构定型的大背景下,观察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阶层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统计方法,经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其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观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呈现分层化。作为家庭消费的延伸,大学生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缩影,家庭消费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苏丽 《职业》2016,(26)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虽然这两种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这对其以后走向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也可以说,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由此,作者对于国际社会学界关于市场转型的理论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在中国,如果说有所谓市场转型的平等化效应的话,那也不是在经济分层方面,而是在政治分层方面。本文也是对于经济学倒“U”型理论提出的一种挑战,认为该理论把眼光仅仅集中在经济分层上,完全忽视了政治分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笔者于1989年5月下旬至7月初对湖北省汉川新河镇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调查样本由53个企业组成,分镇办、村办、联户和独户四个层次,工业、建筑业、运输和服务四大类型,被访者包括镇村干部、53个企业的负责人和部分职工。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这次调查的目的是检验已有的组织社会学理论,提出新的看法,服务于理论建设和社会建设。调查内容之一是所有制与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9.
持续多年的市场转型讨论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偏颇:1.几乎所有的市场转型研究都将1979年至今发生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归结为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型,而忽视了中国同时正在经历的以工业经济高速成长为特点的现代化转型;2.转型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迅速的变迁,而市场转型研究中往往将劳动力市场结构看作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将不同世代、不同时期参加工作的对象不做区别地放在一个模型里来分析市场效应。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研究市场转型对分层秩序影响结论的不可靠。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分社会转型的现代化效应和市场转型效应的方法;同时提出应对迅速变迁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型研究模型的改进模型——APC模型。根据新的模型,研究发现,地位获得和代内职业流动中分别存在着现代化和市场化所导致的世代效应、时期效应和年龄效应;现代化转型和市场转型所影响的分层秩序存在差异,现代化效应更多地影响着职业的社会地位结构分布和代内的职业升迁;市场化效应则更多地影响不同所有制劳动力市场的分布;同时,市场化和现代化都对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的社会地位结构分布具有相互关联的影响。越晚进入体制外劳动力部门的个体收入之所以越高,是因为体制外劳动力部门从改革早期的次要劳动力部门逐渐成为核心劳动力部门,是体制外劳动力部门现代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和不容否认的客观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学功能论流派的分析性概念,社会分层承认社会客观存在差别和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合作性运作和社会的有机团结,推动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在笔者看来,社会分层、社会阶层更多的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社会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