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发展滞后和缺乏深度等现象,本研究从叙事医学的特点入手,阐述叙事医学的实践和应用,探讨新时期叙事医学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以叙事医学视角思考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医患沟通和引导医学生自我反思等对策,以期为促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首先以语义学或语源学的研究方法返回中国文化原点 ,对中国的小说概念进行了本质还原与探究 ,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指出中国小说的多祖现象 ,进而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由于受中国人特有的统观型时间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开端总是从一个大时空开始 ;中国古典小说形态多姿 ,叙事视角上有反元小说 ,也有呈现中国特色的角色性限制视角 ;在叙事结构上 ,中国古典小说的潜哲学结构与人物关系表层结构互为表里 ,共营着中国小说的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  相似文献   

3.
同一血缘》是非裔美国作家宝琳·霍普金斯的小说,讲述了在不知晓身世的三兄妹之间的情感纠葛,非洲之旅促使其找回黑人身份回归非洲、恢复王权的故事。亚瑟·W·弗兰克提出“医学殖民”的概念,用此来建构医学殖民叙事,用本土医学颠覆西方医学的绝对权威,为宣扬本土医学和建立黑人金字塔文明提供途径。在殖民医学的视角下,西方医学被医学解构,作者建构本土医学话语的愿望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风靡世界的叙事医学大有取代循证医学的态势,其哲学基础是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卡伦提出主体间性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会面临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自身的悖论、医患个体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系。只有吸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生命间性,从马克思关于生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分析中完成对主体间性的超越,才是医患共情并共同决策的叙事医学之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写作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叙事医学热潮下医学生叙事思维与叙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当前医学生写作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不足、理念滞后、课程教学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重新审视叙事医学模式下写作教育对医学生知识(语言)、认知(思维)、价值(情感)的培养,从强化组织机构保障,重估写作教育价值,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加强师资遴选培训等方面提出医学生写作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叙事与伦理结合构成作为批评方法的叙事伦理,其知识合法性基础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伦理是对人类生活应然状态的一种规定,而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或称虚构叙事)是对生存的一种展示,加深我们对应然生活的理解,这是人类学基础;其次,叙事和伦理都是人的自我确立方式,这是叙事走向伦理的心理学基础;最后,“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叙事走向伦理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叙事特点为:儿童叙事形象鲜明,叙事声音传递童真、善良、美好;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多样化。时间上,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的交织;空间上,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的融合,让鲁迅儿童形象叙事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文学变革的遗产之一是:"现代叙事"品格的生成和确立,限知叙事视角和个人叙事伦理成为新的叙事成规。然而,一种偏至的现代性文化想象下生成的"现代叙事"是否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思维定势和僵滞的叙事法则?现代性的世纪论争揭示了"现代性"的多副面孔以及自身的矛盾和分裂。新中国文学自诞生起,就以克服和超越"现代文学"的个人视角和立场为使命,而力图创建高视点的"宏大叙事"新规范,以社会历史为本事的洞悉人的社会本性的总视点和穿越历史的"作者权威"的叙述声音,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全知叙事的本质特征,也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下这个个人主义叙事伦理盛行的时代,也许到了调整我们的叙事视角,重新呼唤"作者权威"再度出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医学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不同文化的健康保健、疾病治疗模式进行研究,其理论视角可分为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有关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范畴,医学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对盛行于当今全世界的西方生化医疗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是名副其实的情节小说,其叙事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叙事艺术包括诸多因素,本文仅涉及叙事角色和叙事视角。认为《聊斋志异》是以"传奇式"叙述者为主的多种叙事角色;以全知叙述为主的多种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1.
12.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深研医理,精研岐黄之说,其论医无不与其哲学认识密切相关,如论仓公与“火齐汤”显示出的精湛医道,论《素问》二火之说的独特运思,论“五行”的整体和谐观等,显示出王夫之广博的医学知识和独到的哲学见解。对于王夫之中医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哲学思想,同时王夫之的中医哲学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医哲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色谱法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纹图谱是以现代色谱、光谱、波谱等技术为依托的一种质量控制模式。它是已知指标成分量化的、综合的鉴别手段,是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一致性的有效质量控制方法。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表示该中药特性的共有峰图谱。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认为中医学的一切理论都以其从属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中医是用汉语建构的一种认识框架,以及在这种框架下观察世界的一种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是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中国式的结构主义。传统中医的健康生活观是一种先进文化,始终将医学视野下的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活人和整体的人,这既是中医坚定的科学精神,也是基本的人文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生命伦理的历史原典和逻辑起点。它在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生命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医学个体得天地男女精华而生之伦理;人体自身阴阳属性关系平衡转换之伦理;五行生克人体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关系"生—命"之伦理秩序。《黄帝内经》的整体生命观展示了丰富的"生—命"空间与时间交织伦理思想,也为现代生命伦理学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2013—2016届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流向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就业状况,并从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基层就业扶持力度、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打造护理专业就业品牌、扩大护理专业影响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探讨提升护理本科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便秘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既可单独出现,亦可是某些疾病的伴发症状,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加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还是诱发和加重原有病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还能引起肠道疾病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人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材的种植、生产、销售以及中药材的研究方面剖析了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福建省情,提出适合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1)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加强良种选育与繁育;(3)推进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4)加强中药材支撑体系建设;(5)建议重点发展的中药材项目。  相似文献   

20.
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 在着违反客观生活真实和角度固定单一的不足。在从传统视角向现代视角的转变过程中,西 方现代作家们的“非人格化”,审美中心内移以及追求叙事多角度和多层次反映客观真实等 文学审美观点在克服上述不足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