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生态红线"作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法治中国"背景下,其有效实施需要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推进。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红线"制度实施所面临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存在的机遇和瓶颈,从立法、执法、司法、责任追究四个层面探讨了提升"生态红线"制度法治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法规,从全民意识到行政手段,科学决策,全面贯彻落实,把水资源从管理制度的高度最严格地管好.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生态红线制度,民族地区应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优势,以单行条例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红线制度进行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民族地区生态红线制度立法应该在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厘清生态保护与世居民族生存发展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生态红线的划定主体、划定类型和标准、统一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耕地红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生命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持续扩大。在相当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而坚持最严耕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按照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5亿吨左右的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5.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在湖南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引入生态红线思维,确定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的红线保护区域。生态用地是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依据,用以满足生态保护的用地需要,因此,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应当涵盖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未利用地四种类型,并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的编制工作中。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严格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7.
詹姆斯.琼斯的《细红线》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题《细红线》象征着理智与疯狂、生与死的分界线;贝尔的幻觉意象象征着家人和士兵的相互担忧和思念以及对死亡意识的淡化;威尔士的小调意象则象征着战争的目的——抢夺钱财。  相似文献   

8.
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太史杂剧>,仅存日本大谷大学,含明杨慎<洞天玄记>、王九思<游春记>、胡汝嘉<红线金盒记>、明陈沂<苦海回头记>,万历间新安刊本.<金盒记>为孤本;另三剧在版本上别具价值.此书实系明焦竑选录,授意门人孙学礼编校刊行.从龙洞山农所作序文,可见明代著名理学家焦竑对于晚明以金陵为中心的戏曲评论与刊刻活动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纳的发展模式,但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如何权衡不同目标的看法却强烈地受到认知框架和价值立场的影响,进而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背后尖锐对立的政策争论。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耕地红线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政策话语的视角,对耕地红线“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了政策争论背后关于证据、故事诠释和认知图景上的分歧,进而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背后,政策制定者面临着来自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人类认知复杂性的挑战,而打破话语霸权、促进不同话语之间平等、理性的审议协商是弥合分歧、构建共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需要立法提供规范性保障。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的现有立法存在效力层级低、有立法空白、已有规则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红线“更严格保护”的要求等问题。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模式选择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应当处理好生态保护红线统一立法与各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特别立法的关系;统一立法应当以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保护的基本规则为核心目标,并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地位、管理原则、划定与调整、差异化保护措施、评估与考核规则等关键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其经历了从独立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到从属于总体国土空间管制体系之中的重大转型。在这一制度转型背景下,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碍,而相关研究对此关注不足,主要问题包括:“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不足,“三线一单”的适用方式不明确,生态空间治理中的体制性障碍。对此,未来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在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中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强制性效力,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适用方式。同时,针对我国生态空间治理中的体制性障碍,还应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法律政策的三个前置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农村改革和解决三农问题有赖于正确的农村土地法律政策,而正确的土地法律政策有赖于立法者、决策者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中国当局者必须统一思想和认识到三个决定农村土地法律政策方向和内容的前置性问题.即,中国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必须置土地的社会价值于土地经济价值之上,必须维护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此,中国当局者不应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而应理直气壮地面对和化解各种社会压力如小产权房的既成事实和一些缺乏理性的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治理视角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与农户生计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区域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短期冲突、生态红线区生态空间与农户生活空间的重叠、生态脆弱与贫困的交织等问题对生态红线的划定与落地提出了挑战。基于此,笔者以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占区域总面积较大的城口县和酉阳县为例,分析现行生态红线区生态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生态补偿对这种冲突的缓解作用。研究发现:(1)现行生态红线区的生态政策确实对区域经济发展、农户生计造成了影响,使农户感觉到利益被"剥夺",降低了生态权益的获得感;(2)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改善红线区农户生计现状的重要手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府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森林资源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有量的最低数量界限,也是保障森林资源发挥减缓气候变化作用的数量底线。我国《森林法》应当确立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理念,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创新土地规划制度,走出“林地”概念的怪圈,健全碳汇林业制度体系,以确保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就是小说《红线传》的思想主题,即警示那些怀有贰心、企图作乱天下的各路枭雄,不要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要恪守臣道,安分守己,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其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意识"为立意基础,反映了有唐一代一些缙绅士子的精神境界;劝喻一切有过错的人们要"自新"和"赎罪",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非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思路,反映了对和平安宁的热爱和追求;以"贱隶"而身怀绝技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轻视小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巢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升华。基于对巢湖生态现状客观评估以及巢湖保护治理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示范区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向,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重塑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大湖治理提供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7.
<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桥头两侧立有四根高杆,此高杆为北宋东京街道两侧众多"表木"中的四个,是当时宋廷制止侵街行为的产物,具有标识方位及道路"红线"的作用,在中国古都规划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它采用古代桥梁端头"华表"的形制,但功能不同.其并非有学者认为的观风向杆,以杆上之鸟的转动来辨别风向,亦非有人所谓的古代"华表",或木制金鸡.  相似文献   

18.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基线既是承载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又是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重点控制底线.生态保护红线遵循生态优先、分类管控、统筹实施的原则,实现重点生态区域永久保护,留给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实现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制度底线.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底线,实现确保国土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制度底线.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合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确保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协同,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的制度底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分别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等诸方面,对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和《细红线》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系统地阐明了这两部影片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高金玉 《山西老年》2009,(10):43-43
有一种感动,叫牵挂,有一种爱,叫牵挂,有一种幸福,叫牵挂。牵挂像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将人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牵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父母牵挂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