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出版与宋代文学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出版业渐趋繁盛,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而文学家庭的繁荣又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我国雕版生产方式书籍出版史上的"黄金时代",构建起了灿烂的出版文明。宋代出版文明是宋代文明的标志性文明之一。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刷印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以及富有特色之书院出版、寺院(道观)出版系统,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此后出版的基本模式。国家及社会机构、组织与个人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出版业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业(职业)。全社会形成了创作→编辑出版→发行→阅读一整套出版产业链与出版意义链。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了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宋代社会公共阅读空间得以赖雕版图书的大量生产而变为现实。这对宋代文化乃至文明的生成意义,乃至对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文明的生产意义其价值之巨大之深远之丰富,实在是无法估量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代,是宋代书籍出版史上一项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3.
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版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书籍生产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宋朝产生了中国古代书籍生产与传播中比较显著的版权观念及相对成型的版权保护法制规范.可以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书籍著作者与生产者真正开始实现版权自觉的时代.宋代版权问题是宋代商品经济与雕版书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了解宋代历史,就不可能对宋代版权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宋朝的版权问题是历史地客观存在的.宋朝的版权保护只有在宋朝的历史背景上才有它的真实性及其意义.宋朝的"文治"政治总体上使其书籍生产的出版环境十分宽容,因而一直被称为中国古代书籍出版史上的"黄金时期".虽然宋朝并未制定出专门的出版法,但是在宋朝的法律框架内,已经运用国家政权、法律以及民间协调的力量对诸如盗版等侵权行为实施治理.从政府到民间,关于版权保护的一般观念已经普遍产生.眉山程舍人宅出版书籍上的刊语"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即是一句典型的版权保护语言符号.总之,宋朝已经形成了从版权及版权保护观念、法律申诉、依法断案、判决与执行乃至民间协调等一系列的版权保护程序.  相似文献   

4.
宋代政府大力提倡图书出版,其出版政策相对宽松。但与此同时,出版禁令范围扩大,管制也更加严格。宋代政府对出版活动的大力提倡主要表现在出版系统的完善和出版种类的丰富两个方面;对出版的管制则主要表现在被管制书籍的类型与出版管制的方式两个方面。宋代在出版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书籍文章出版和传播禁令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和朝廷的“右文轻武”政策,出版业出现繁荣。宋朝对书籍和文章的出版和传播的禁令,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范围扩大,表现在:禁天文、占验、谶纬之书,禁事涉国家边防机密之书,禁妖教之书,禁对立党派的书籍,禁私史,禁科举程文及参考资料,禁私自改编雕印法律之书等等。同时,禁止出版被称作“新闻”的小报,并还初步建立了一套书籍审查制度。而禁令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济因素作用增强;禁书的标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权臣专权时,禁令加严;而党争的禁书大多意气用事。小报的出现及被禁更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宋代人口数量较前代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加之宋代政府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使科举人数和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宋代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市民都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社会对图书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宋人有条件满足这种不断提升的社会文化需求。图书消费需求与图书生产趋于协调,我国古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图书出版市场就此形成。  相似文献   

7.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宋代出版传播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代是书籍传播由写本向印本全面转化的时期.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不仅改变了文字媒介的生产方式,使书籍得以大量生产,文字媒介得以更快、更迅疾地进入传播渠道,宋代的邸报、书籍等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还使得纸质媒介的生产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出版传播业由此产生,并使得编辑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编辑活动成为人类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中界和守门人.这一切对人类传播事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  相似文献   

8.
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栻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蜀、魏了翁所进行的书院教育,又使洛学大举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洛学取代苏氏蜀学.  相似文献   

9.
宋代经济与宋代文学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中,宋代的文学家庭可以说是最多的。宋代文学家庭繁荣的原因之一就是宋代的经济繁荣。奢华的物质享受,煽动了文人学士的文学创作欲望;繁荣的商业经济,为文学家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也为文学家庭成员文学作品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各个朝代中, 宋代的文学家庭可说是最多的。宋代文学家庭繁荣的原因之一,就是宋代的家训很发达,宋人非常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人与宋代女乐关系密切,对宋代女乐舞蹈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文人与宋人女乐关系内质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书院渊源于唐末五代的私人讲学机构 ,是一种制度较为完备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书院在宋代蓬勃兴起 ,与官学、私学、科举制度以及政府的文化政策、学术思想的演变等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书院颇具特色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自由争辩和讨论的学风、求真求实的问学精神等等是推动宋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我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闻名于世的三大发明、理学、宋词在这时都发展到了高峰。而著名的书院教育,更显示了当时教育的兴盛。推敲宋代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其土壤根源于教育的平民化。伟大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就是一介布衣。在教育平民化的进程中,家庭教  相似文献   

14.
两宋时期的军事力量孱弱历来为人所诟病,而军事训练作为决定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更值得进一步探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认为宋代施行募兵制,庞大职业军队的战斗力需要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来维持,因此宋代的军事训练不但对士兵的体力和技能非常重视,而且在阵队协同作战训练和新式武器应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实战中也取得了不错效果.不但是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一环,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宋代画院既是创作机构,同时也培养绘画人才。其招生与考核制度严格而完善,课程设置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学生创新性的考察与培养。宋代画院教育为当时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宋代条约考     
条约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后期,到了两宋,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涉及内诸如地方行政、科举、赋税征收及边疆事务管理等方面,并且已经形成严格的制定程序,包括提请、看详、审批三个步骤,在这其中,君主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事法制建设的发达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交易频繁,随之导致民事交往中的矛盾呈现多样化特征,相关诉讼也层出不穷.在规范民事司法程序的过程中,两宋时期出现了"书铺"这一机构,在民间发展迅速,对两宋时的民事诉讼起诉发挥直接作用,并被国家确认运用于司法公证和科举监督中,也对传统的诉讼理念和诉讼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社会,律师服务机构在某些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与书铺是有着相似之处的,有效的比对和借鉴,抓住问题所在,则更有利与加快我国向法治国家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胡饼     
宋代的胡饼以其香酥可口,易于保存,逐渐成为各阶层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佳肴。市场上经营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花样品种明显增多,普通平民、皇室宫廷、权贵富商、文人士大夫、少数民族都乐于接受。汉风胡俗交汇融合,共同创造了宋朝饮食文化的繁荣。胡饼的流行,恰恰是宋王朝开放、进步与包容的时代风貌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文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赋是兴起于唐而成熟于宋的新兴赋体,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赋体的特点,专尚于理而略于辞,有散文之风。文赋作品主要出现在北宋古文运动兴起以后,但两宋存世文赋不足百篇,元明清三代作文赋者更少,因为多数赋家并不认可这种赋体。  相似文献   

20.
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官妓、家妓和市井妓三大类。她们对当时社会的宴乐风俗、士人生活、文学创作特别是音乐文艺的传播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宋代的正史、笔记、诗词与小说中大致勾勒出宋代歌妓的本来面貌,对其组织制度、活动情况作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考察,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正确评价宋代歌妓的历史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