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清海先生晚年所提出的“类哲学”思想,由于有着深刻的独创性和未完成性这两种相互交错的特点,因而人们在对其理解中多有误读之处。鉴于此,从一个不同于通常主要是关注对于事实世界之解释的视角,而是从改变世界所必定预设的价值世界给予理论奠基的视角,对高清海先生的晚年哲学思想予以阐释,当能深化对于“类哲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高清海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思想洞见的哲学家。他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批判和消解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梳理马克思的哲学遗产和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应该说,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人应有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对人类生活的深情检视和智慧救赎.本真的哲学尽管以理论形态关注人生,但因其真诚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挑战前提和传统、智慧地建构生活和家园而获得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哲学因其时代内容而"有力"、因其民族形式而"有根"、因其个性风格而"有我",换言之,理论是因为彻底而拥有了生命力.然而近年来关乎生存根本的哲学日益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哲学变成了"三无"的概念哲学,这样的哲学也许可能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摆设,但绝不能成为照亮苦难征程的阳光.今天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困境、精神焦虑与意义危机,建构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即"游戏哲学",从而为人们重拾意义,是时代交给中国哲学的神圣使命.因为游戏是实践的最本真样态,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在先秦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哲学传统。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推动了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生命哲学精神的自觉。对中西生命哲学特质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哲学的独特成就在于突出了对生命之中和状态的追求,强调德性修养的努力,注重运用类比和象征手法进行即时点拨。但中国哲学在思辨性、系统性以及个性创造力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通过反省和自我更新,相信中国生命哲学的传统一定会在未来中国哲学建设特别是价值体系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民青 《学术研究》2001,46(1):13-21
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可称为"三大人类哲学",它们的兴起是近年国内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赖以形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准确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积极建设这些关于人类研究的哲学学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学及其哲学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使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并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了新挑战,这是生命伦理学产生的根本原因。生命伦理学并不在于为具体的问题提供标准的答案,或者提供判断、评价善恶的绝对标准。生命伦理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对这种标准的哲学思考。本文从生命伦理学基本内涵出发,在对目前生物医学技术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解决当代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的对策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关怀思想.系统总结和深刻解读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培养现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闫辉 《学术探索》2013,(8):145-148
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在人本主义的生命哲学视角下,教会大学生敬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和珍惜生命,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教育内容涵盖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挫折与死亡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中诸多问题凸显,如教育意识淡漠、教育内容弱化和教育活动缺失等。为此,应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对生命理念的体认;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主体间性教育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生命教育理念,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地解释,借以优化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的活动。教学价值的内在性、生成性决定了过程性评价不但要揭示内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而且要生成学习过程的新价值。顺应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特征,过程性评价在解释复杂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要即时地揭示当下学习情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指引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过程性评价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知识建构与转知成智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能够起到促进个体生命完满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在法国表现得特别突出。法国哲学的这种转型出现最早,但与陈旧的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前理性时代的唯灵论、折衷主义等思潮也曾一度成了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法国哲学现代转型中最具影响的哲学家是孔德和柏格森。孔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的创始人;柏格森则是由揭示人的生命(意志、生存)的性质和意义进而提示人的历史和文化以至整个世界的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生命冲动说和直觉主义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教生命哲学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道教生命哲学的三大特性———主体性、实证性和超越性,认为其建立了我命在我、神仙可学、心作主宰的主体论,注重运用和实证,主张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获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李梅 《船山学刊》2013,(3):100-104
方东美以形而上学之视角切入中西哲学的比较和对中国哲学的阐释,相比较于西方超自然的形而上,方氏极力推崇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的形而上。在对原初儒、道及大乘佛学的阐述与贯通中,将生命的概念提升到本体的地位,关切宇宙创生与人之伟大,努力推进其生命本体论的哲思路径。视艺术精神为哲学之高妙处,而人格的提升和精神文化之价值的理想则在"双回向"的大乘法理中落入现实。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社会生活与人的自然本性间达致和谐,是生命哲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代物质社会的心灵困境。庄子养生思想为这一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彰显了原始道家智慧。在当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其价值更加凸显,是解决人们辛苦困境的一剂良药,看似"圆滑",实是"至道"。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尊生是其生命本体观,卫生是其生命实践观,达生是其生命境界观。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的,并为西方哲学和神学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当代语言哲学家A.J.艾耶尔、K·尼尔森、S.托尔悯等人的理论,考察了语言哲学家们对生命意义的语言分析,希望通过这一语言分析的实例,更进一步体认语言哲学的方法及其它对哲学进步给予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21,(1)
多年来围绕生命哲学这一课题,学术界始终缺少真正得到公认的、系统的、对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的理论。其思维方式与理论视野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中国生命哲学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关于生命的学问。从理论视角看,它蕴含了存在论、主体性、价值论三重视角;从理论维度、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看,它更注重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在伦理道德实践中发掘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未来发展看,生命哲学的使命是破西方哲学之困境,立中国哲学之主题,回应社会发展之呼声。  相似文献   

18.
白钢 《兰州学刊》2001,(4):11-12,10
审视迈向新世纪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会发现其未来发展逐渐呈现出了四大走向 ,即回到马克思走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走向 ,“类哲学”走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走向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相似文献   

20.
张伟 《阴山学刊》2011,(3):128-128
读了前两篇札记,一位哲学教授指出,破多于立,批判多于建设。他说,你在上篇结尾写到:"让我们仰望星空,凭依哲学审视我们的生活,进而提升我们的生命境界吧。"我便有所期待,期待着下篇正面的申说,然而等来的还是批判,对哲学误用的批判。此言甚是。我也意犹未尽,有话要说,遂成这篇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