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当前社会审美需求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文化整体发展和前进运动中差异性与共通性相交错的历史大背景下,首先以人类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展开论述的逻辑起点,继而从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诸多层面,分析了社会审美需求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可变性(易变性)。然后,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人生这五个具有关联性的方面,阐明了当代的审美走向,在常量与变量互动中所呈现的趋同性。最终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一个以多元化为主构架、以和谐化(或自然化)为主焦点、以创新化为主诉求、以综合化为主轴线的四维审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宗倩 《淮海文汇》2012,(4):32-38
青春审美文化,是青春、审美、文化三概念的交叉,是一种呈现"青春"审美特征的亚文化。在青年亚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逻辑延伸下形成了青春审美文化这一研究的新领域。当代青春审美文化可以从青春审美的生产、消费等方面来观察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博弈发生在审美异化与审美拯救之间。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抗衡中,大众文化突破一元,解构二元,为人的解放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多元的审美视角;在权力话语与反权力的实践的博弈中,大众文化引领着普罗大众突破了具有着难解的清教主义情结的精英审美权力话语的藩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审美实践;在“大众白痴”与“觉醒的酒神”的博弈中,大众文化赢得了其在主体性问题上的尊严,最终使沉醉的酒神得以觉醒,主体人格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5.
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对审美效用的思索,我们看到了席勒对美学的厚望,而这也导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席勒通过对古代希腊的遥想,将我们置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人特有的理性精神,又召引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美工具主义、审美独立主义、审美娱乐主义与审美批判主义.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代性进程,这四大范式的命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休闲已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学应投以必要的关怀,作出解读,给出评判,给予引导,这正是美学的当代使命。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休闲具有不同的审美含蕴、结构层次和风格类型,其中审美自由是通达休闲美的前提条件,审美情趣是休闲美的核心意蕴,而审美体验则是连接审美自由与审美情趣的桥梁中介。三个要素之间相互沟通,有机关联,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休闲美系统”。  相似文献   

8.
谈审美关系     
审美经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关系涉及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之下得以显现,审美主体获得美感又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因此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了626名不同背景条件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结果表明:(1)青少年审美情趣具有娱乐性和年龄特征;(2)青少年审美评价标准泛化与感官化;(3)青少年审美追求具有形象性;(4)背景因素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向来是各种理论和学说的竞技场。但关于文学批评本身的本体论研究,受西方理性传统的影响,一直留恋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忽略了"此岸"的自我。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特性入手,结合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西方哲学对审美活动的思考,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本质,指出文学批评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同基础上的审美反思,即感悟,而非理性的反思,从而使文学批评得以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4.
试述期刊编辑的审美理念及审美展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们根据自身感受与偏爱对某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价值评判,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审美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相统一的特性;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性;审美又具有直觉性。期刊编辑应具有正确的政治审美理念、至善的道德审美理念、求真的科学审美理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理念。编辑要在策划、组稿、文章编校、出版等几个阶段应充分展示其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试从审美感知、审美移情、审美再现三方面阐述审美主体如何在古诗意境英译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给目的语读者呈现完美译本,以达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既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技能、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建筑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 建筑审美活动的这种历史具体性决定了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在审美文化学的视野中, 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冲突、审美分化、审美整合、审美调适等四个机制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18.
廖晓钟 《新天地》2011,(8):130-130
判断力提高的途径主要是积极引导审美主体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美的标准的周围环境(社会美和艺术美),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社会的美学标准,最后形成一种对社会美的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融入能力,使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性或习惯。  相似文献   

19.
属于"象征世界"的中国园林代表--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有别于西方园林的景观审美,接受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视野".本文主要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审美心理和审美视阈三方面论述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