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忠孝 《回族研究》2006,(1):165-168
明确“清真食品”的定义、准确界定其范围,是一个现实性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本文以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为例,从立法的和政府管理的角度,就清真食品在管理条例中其含义和范围的界定原则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3.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成长离不开现代营销技术支持。每个企业成长的背景是不一样的,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产业集群就具有了各自带有地域特色的营销模式。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营销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表明,专业市场营销模式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90年代前后 ,在西北地区城市回族穆斯林社区中作为传统经堂教育的拓展———女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清真寺女学的历史 ,特别是在城市文化镜像中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回族穆斯林女学生长的背景 ,认为这是一场浸染着浓厚救亡意识和洋溢着发展理念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梳理了中国乡村权力研究的进程,并考察了其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转变,最后总结了中国乡村权力的人类学研究所带来的两点启示:一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基层群众所握有的大众的权力,二是我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话语转变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并保持其特有的乡村氛围;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既要保持自然古朴,又要干净整洁,还应尽可能地实现舒适、方便;距离城市不太远的乡村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乡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乡村文化建设就是生存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对资源的认识能力、在多种经济形态上的生存能力和对制度的重构和建构的能力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加强文化建设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9.
乡村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存在高度关联与耦合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扶贫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良好的带动效应,两者应坚持协同发展。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需坚持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和主体参与性原则。其协同发展路径可以从几方面入手:深化共识,形成联动;规划落地,强化操作;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规范管理,政策支持,使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经过对乡村治理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广西各村对村集体组织的行政能力、村民自治能力、乡村法治成果的发展维护以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乡村自治能力不足、乡村法治环境和体系有待建设、文化自觉与德治的引领作用仍有欠缺以及“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成熟四大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要提升乡村自治动力,创新乡村自治机制,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转向农村社区等;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包括加强乡村治理的地方立法、建设适合农村基层法治服务体系等;充分发挥乡村德治功能,营造良好乡村德治环境;完善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利益与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西藏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网格化推进中,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初步建成,取得了不少实效,但仍存在治理人员能力不足、联户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程度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西藏乡村网格化治理,应充分发挥精细化治理机制的有益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矛盾治理精细化立场,通过网格化治理模式完善西藏乡村社会治理全覆盖、社会服务零距离、村民诉求全响应、法律保障全面化的多元共治治理格局,优化网格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注重网格化管理人员及联户代表的多方培育,健全网格化治理体系中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文化传统而与内地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不同,其乡村城市化是在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推动下逐渐进行的.在其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村庄处于一种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期,其既没有进入都市化的状态,也不再是传统的较为封闭的状态.文章回顾了内地乡村城市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西藏乡村城市化的特殊之处,最后通过实地调查一个乡村的转型来具体展现目前都市化过程中村庄所处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提出了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是构建内循环的关键要素,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推进乡村振兴则需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地处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和政策协同作用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发挥红色旅游的正外部性效能,这是解决制约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也由此促进了与内循环的衔接。本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样本,分析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融入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的系统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变化剧烈。一批代表本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投入到民主革命的行列,他们联同胞、立社团、兴教育,救国匡时,形成一种时代潮流。在这一历史潮流中,回族也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谋求强国兴教之路,创办各类社团,兴办新式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提倡新式教育,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起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有效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实践层面看,广西来宾市有着独特且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研究以来宾市所辖象州县寺村镇为例,从需求、组织、创新等三个层面讨论了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机制问题,并就其今后应有的新常态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壮族乡村的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壮族乡村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主要表现在:老人的传统地位下降,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女性地位上升;传统文化活动迅速衰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互助范围缩小;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乡村生活群体弱势化等方面.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因素,对于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是理性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五项总要求之一,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局,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质量保证。湖南省在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移风易俗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在湖南省的实践表明,制度建设是保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移风易俗是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是重要力量,激发村民主体性是根本。  相似文献   

19.
岚县面塑是吕梁民间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承载着岚县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是岚县本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却被视为下里巴人的“玩意”而不登大雅之堂,直到201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名正言顺地走入大众视野,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岚县面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传承形式的基础上,探究岚县面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牧区藏族老龄事业发展,对做好牧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以刚察县牧区藏民养老为例,通过养老现状调查,针对各种原因分析,最后总结出解决民族地区藏族养老问题的现实路径,为青海及周边牧区的少数民族养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