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Virgil Chittenden Hart(赫斐秋)及其儿子Edgerton Haskell Hart(赫怀仁)在中国庐山、九江等地拍摄了一批照片,直观记录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其中部分照片仍然需要审慎鉴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游记文学分类的概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游记文学分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历代游记散文创作的基本理念 ,然而不同时代 ,不同作家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描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考察历代游记写作中人 (创作主体 )与自然的关系时 ,演绎出古代游记散文发展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李腾空是唐中期庐山著名女冠,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历史地位。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分析,作者发现她可能在天宝末年便从长安转赴庐山,直到贞元年间逝世前一直隐居匡庐。李腾空在庐山修道期间获得诗人李白和官员柳浑等人关注,死后通过柳浑的推荐获得以唐德宗为代表的官方赞许。李腾空为庐山留下的昭德观等道教遗迹成为后世览胜怀古、寻仙问道的圣地,同时由她身上引发的文学意象也为庐山增加了特殊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朱熹深爱庐山,他写的庐山诗有80多首,或写庐山风貌,或咏庐山人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研究庐山山水文化及书院文化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时期台湾地区游记文学发展轨迹的梳理,分析台湾地区自然与地理的变化、历史与人文的变迁,探讨清代台湾地区游记散文的文化轨迹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古籍中的伪书是一定历史文化的积淀遗存,其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容、著者造伪;另一种是书的版本造伪。它虽然不能作为该时代的史料,但可作为研究伪作时代的参考史料。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伪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用价值,研究古籍中伪书的科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现时代史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庐山别墅,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美学特征而言都是庐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庐山别墅的美学价值是从实用价值逐渐发展而来,并最终形成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庐山别墅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审美观念的追求.从美学观点来看,只有到了当代,庐山别墅的形式与内容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儒家思想对早期庐山文化的影响研究入手,试图探究晋后一千六百多年来,庐山以佛、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宗教文化共存共融的精神共性所在,并对庐山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予以一定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中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着丰厚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是古人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思考,揭示和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融洽与亲和,强调人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挖掘和活化这些宝贵资源,对于走出当下的生态困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叶梦得现存笔记作品有《石林燕语》、《岩下放言》、《避暑录话》、《玉涧杂书》。其文学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记载文人轶事提供作家研究资料,记录诗事轶闻可助考查诗文写作背景;因其记载得以保存已失传作品,为宋诗辑佚提供材料;考证诗文相关诗事、词语、典故,为后人作注提供参考。评论作家作品,体现其文学主张,也可了解其时文坛趋势,具有文学思想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刘宝楠的《念楼集》以往在学术界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其实刘宝楠的诗文在文学研究、史料保存、学术考证以及经世致用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游记散文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1)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 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考 察;(2)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故土家园的怀恋,表达“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 情感,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渴求走向外部世界,走向海外世界;(3)中国人有着“重义轻利”的 节操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 谋取暴利。  相似文献   

16.
杂体传记的表述形式主要有自传、他传、碑铭、年谱、学案等多种类型。其史料价值是: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详或缺漏;可以从不同人物的生平经历中了解到当时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影视传媒来营销旅游地是当下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的亲密互动,老电影《庐山恋》是先驱。庐山人毕必成倾情奉献《庐山恋》剧本,将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风景结合,成就了庐山的旅游事业。《庐山恋2010》以"庐山恋"为宣传重点,借助媒体造势,但和庐山旅游之间并没有很好的互动。庐山旅游需把握机遇,在传媒之间选择好的影视作品来展示自我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以"人文圣山"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历代诗人多达3 500人,诗歌总数有16 000余首。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庐山文化研究的兴起,庐山诗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解读庐山的文化底蕴和山水审美价值,有助于庐山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游历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并把游历过程中的见闻以日记或游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方社会的知识来源。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11年间发表的晚清域外游记相关研究成果,从西方社会形象、西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学者对游记的个案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在游记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20.
东晋以降,庐山就以宗教之山名世,佛教乃其主体构成部分。汉地佛教中,庐山不仅以名寺高僧云集享誉佛教界,亦不仅以其在佛教汉地传播、嬗变的历程中所占有的坐标性位置而彪炳佛教史,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与中国的文化生态、文化历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此中关联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业已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和持久的探讨。本文试借年谱之形式,对地域性佛教文化范型的庐山佛教,作一纵向扫描,将浓缩的史料信息归拢整合成为一份庐山佛教的简明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