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早在1933年《图书馆学季刊》七卷四期上就刊载了作者蒋一前的文章《汉字排检法沿革史略及近代七十七种新法表》.旧中国30余年,解放后40多年来,人们从理论上对汉字排检问题的论述,到具体方法的发明,其中确实创造了一些好方法,并被人们一直沿袭了下来.诸如各种笔形法、部首法和号码法等,有人统计,检字法已有好几百种.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的老前辈也曾多次提出与汉字排检有密切关系的笔形、笔顺和汉字的定序标准化问题.几十年来,对汉字排检问题的讨论曾掀起过几次高潮,每次高潮都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  相似文献   

2.
要熟练地掌握工具书,必须学会几种查检方法.工具书排检法有数十种之多,归纳起来有两大体系:一是类序法,按照知识门类、事物性质、时间地域等编排的方法.二是字序法,按照汉字一定的排检顺序编排的方法.为了方便工作和学习,应该掌握几种常见常用的排检法. 常用的类序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字构造复杂,数量庞大,字与字之间没有严密的顺序,因而排检十分不便。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求着科学的汉字排检方法,到目前为止,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编制了上百种不同体例的检字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形序法、号码法、音序法。在此,本文想谈谈汉字的号码排检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通用的汉字排检法主要有部首法、拼音音序法、笔画起笔法和四角号码法等几种。这几种排检法虽都有特点和优点,如部首法的历史悠久、影响较广,音序法是汉字改革的一个方向;笔画起笔法和四角号码法都可根据字形简捷地检索单字。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如部首法的部首多,位置不固定,不易断定,汉字改革后,新编字典对部首作  相似文献   

5.
汉字编码的一种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编检(给汉字编顺序和按编定的顺序去找字),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按部首排,一种是按四角号码排,一种是按音序排。 按部首编检汉字是字典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查字典的人要求较高,要懂得汉字的结构;而且不是很方便的。因为:①汉字部首多,例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下同),就有部首213个,不便记忆,需要数笔画去找,②随着汉字的演变,部首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就有少数不同,它们和《辞源》(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差别又大些,往往习惯于这种部首的人不习惯于那种部首;③有一些字可以属于两种不同的部首,如“墨”字,可以编在“黑”部,也可以编在“土”部,这里,编排就难免随意;④同部首同笔画数的字有的相当多,例如《新华字典》,人部八画的字就有43个。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至今,我国汉语辞书排检体例的研究共有三次比较大的高潮,分别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以及从七十年代末至今。第一次研究高潮主要为了改革旧的排检体例,研制新的排检法,后两次主要为了排检体例的完善和规范。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分为创制新的排检法、规范已有的排检法等八种情况。最后,从辞书排检体例元素层次的繁简角度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汉字,以其独特的风姿传世,论功绩不胜枚举.但为了适应子孙后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正字解字、笔形笔顺、排序编码等课题上,还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工作需做.汉字排检法(今称查字法)就是其中的一项.公元100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至今,在一千八百九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排检法积存有丰富的资料.今天,专家们在孜孜以求地探索易学、易用、易普及的新方法时,必须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编撰《中国汉字排检法论著目录索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部首排检法的产生、发展及改革,重点分析了(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以及国家推荐标准201部的成绩和不足,对部首排检法的研究与规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角号码法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角号码法是汉语辞书最优秀的排检法之一,方案一公布即被图书馆用于馆藏检索,1964年经文化部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推荐为四种标准查字方案之一,当前又在境外汉字信息处理中用于汉字输入。本文针对四角号码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优化个别规则、增加附号位数和调整笔形代号以减少重号和空号等具体措施,可望把四角号码法优化为能兼用于辞书排检和汉字输入的汉字编码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两千多年来,我国字书辞典的编检法,可归纳为三个大类——义、声、形:义是按文字意义列字,如《尔雅》、《释名》、以及“类书”等;声是按文字声韵列字,如《玉篇》、《广韵》、《佩文韵府》等;形是按文字形体归纳为若干部首列字,如《说文解字》、《类篇》、《字汇》、《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等。三种编检方法,创始有先后,一经建立,即并行不悖,发展过程中,各有修订,直到现代,有些专科字辞典,仍各有沿用。音韵、义类等方法,不适于一般文化程度的人使用,以下我们单述字形部首编检法近三百年来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许慎编成<说文解字>的最大贡献之一应该是以部首分部,创立了按照部首编排汉字的方法.凡一部首之内所有部内字的意义必属于部首字所表示的意义类属.但自甲骨文被发掘之后,诸多学者在八部字的说解考释上,先后出现了不同子许慎的说法.因此,许慎对八部字的收字未必完全可信.  相似文献   

13.
部首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通过对小篆形体作全面分析,归纳得出的汉字表意偏旁。部首的表意主要是通过部首的构形体现出的构意来实现和完成的,所以部首构意不仅是确定汉字本义的有效方法,也是了解和掌握词义的重要手段。确定部首构意的方法众多,在此我们仅从《说文解字》释义的角度,阐释和说明确定部首构意的方法:一是通过类聚《说文解字》同部字字本义归纳义类所属来确定;二是通过义素分析提取《说文解字》所释字之中心义素来确定;三是通过分析《说文解字》训释方式体现出的字义关系来确定;四是通过字的其他义项与《说文解字》本义释义的比较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540个部首都是独立的字,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占了半数以上;5 40部首每部辖字数量悬殊,其中有35个部首无从属字;部首与部内字字形均有联系而在字的本义上存在不相关现象。可见,许慎归纳部首的原则是以字形为标准,通过字形分析将汉字纳入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部首字序 ,从检索汉字上看 ,至今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它至今又是一个不能像西文那样“一翻就到”的检索方法。部首法能否做到“一翻就到” ,从《说文》至今 ,在部首法上究竟积累了哪些经验 ;以“一翻就到”的要求来审视部首法 ,它应具备哪些要素。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汉字归部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转注是传统汉字结构理论的“六书”之一。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争议颇多,但不少在论证方法上存在问题。根据许慎关于转注的名称、定义及用例,结合文字学理论和汉字发展史知识,转注指根据事物的类别,用最能代表这类事物意涵的字作为表达这类事物的字的部首,而表达同类事物意义的字可以采用其同类字的部首。转注不能直接造字,但它是造字的重要补充,不能简单地认定为用字法。转注的提出,有助于完善汉字构造理论、促进汉字的发展、成熟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每类称为一部,每部的第一个领头字就统称为“部首”。 部首是汉语字典,辞书编纂的依据,“部首检字法”是使用汉语工具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形声字的表音功能测定值是说明汉字的一个基本数据.周有光先生曾对汉字的表音功能作过测定,但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大可商榷.其一,汉字的表音功能是通过字形结构体现出来的.汉字只有形声字有声符,因此,测查汉字的表音功能,只能以形声字为对象.把象形、指事、会意字都拉入测查范围,在理论上会造成混乱,在实践上没有意义.其二,周先生“把汉字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旁”,混淆了部首和形符两个概念.部首是字词典中作为查字依据的部分,而形符则是形声字中的表义符号,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的,不是重合的.周先生这样  相似文献   

19.
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合体字包括会意和形声二种。会意字是会合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表示一个新义的字,它的字义,本应与其部首的意义有关联。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字,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般与它的形旁所表示的意义有某种联系,也就是说与其部首的意义有关联。由于古今汉语词义的演变,依现代汉语的用法视之,有些已不能发现字义与部首之间的这种,关系例如“好”,现代汉语是“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之意,跟“坏”相对,但为什么此字从女?又如“骄”,现在是“自满、自高自大”的意思,又为何从马?这些字,只要我们追源求本,它们的字义与部首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好”  相似文献   

20.
《龙龛手鉴》开创了音序检字法、两级排检法的先河,对于繁难字的检索,采用了据形检索的方法,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在古俗字的注解方面也采用独特的方式进行了阐释。同时,该书记录了唐前后的俗字使用情况,对于研究汉字的流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