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哲学、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维度全面审视文化自信,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和实践的文化观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国内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理论指导.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强盛.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日益凸显的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代表了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认识,即社会主义是应该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但提出了反对“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思想,主张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要重视特殊性的分析方法。列宁从实践上开始了具有俄国道路意蕴的探索,但并没有确立俄国道路的理论命题,其社会主义理论依然是忽略民族性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首先提出了指导思想的本土化问题,确立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就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民族特色道路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展开的理论创新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普及、实践创新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兴国和强国历程形成的执政文化,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它有力地阐释了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义。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时代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文章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红色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联,指出了应该从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实践的整体性与共生性等角度,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为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乡村振兴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现动力和持守定力,是乡村文化繁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然选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与协调推进,美丽乡村实践推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客观依据和重要条件。遵循文化自信生成规律,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是,推动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两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全方位打造文化自信的良好生态,以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发展筑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厚植文化自信的底气。  相似文献   

7.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从解放思想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从政策创新与理论创造推动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再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等,蕴含着关注现实、创造性地解答"中国问题",紧扣时代、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等内在共性.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理论创新的前提,着力做好"结合"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理念,持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对于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原则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走向世界,有关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提到了迫切日程。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关于当代中国道路和其树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在全面改革中统筹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是伟大实践赋予的历史责任。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加强其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反思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与本真精神的"真诚守护"、"有效激活"与"内在性"创新.真诚守护作为世界观实质的根本立场、科学方法、基本原理与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中国化的"结合"过程中创造性转化为民族实践、主导思想、核心价值、先进文化合而为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激活理论的现实性则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需要提供服务;"内在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即以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特色实践为经验基础,为理论增添富有民族实践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鲜内容实现理论的一脉相承,承载着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创新现实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同时以民族的具体的时代的思维形式和文明成果创新理论.完整准确地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还需要重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久而恒定的支撑力量和前进动力的必然结果;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深层基因的精准剖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脚踩大地、落地生根;文化自信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传世价值的珍爱与继承,对中华文化神奇创造力的笃信;文化自信提示我们要有效消解西方的文化霸权,警惕西方价值观的侵蚀,拨正当下一些人的文化无知行为,通过文化创新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高度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紧扣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内我国的文化体制还有诸多方面没有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思想保障和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实现文化体制建设的全面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理论创新,培育市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归属为人类认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决定认识原理,揭示了作为认识范畴的文化自信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回眸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变迁轨迹和哺育它的民族际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盛、民族兴,文化自信心强;反之,文化自信心则弱。当前中华民族的积极文化心态——文化自信心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充分彰显,这从现实之维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镜像昭示着未来的维度:在新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推进文化创新实践,以实践创造的巨大能量去不断夯实和充分涵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重大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重要意义,对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中包括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根本价值;要加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要倍加珍惜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外来文化要在辩证取舍后消化再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应科学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把握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新成就,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文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否则,文化建设就容易偏离我们提出这一方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以文化动力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凸显。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对文化动力作用的认识不足有关。提高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发挥文化动力作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定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实践导向;坚定理论自信,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新飞跃;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完善创新制度机制推进治理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交融交流互学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彰显了“文化”的革命力量,凸显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养料,文化冲突使其彰显了创新理论品质,其科学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扬弃的理念,建设中国化文化创新机制,完善实践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9.
文化特征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科学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将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