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 《孠》九二(?)读作沙,郑本作址,址乃(?)字之形讹,(?)为沙字或体;《(?)》六三可(?)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帛本作(?),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骽(腿),说误;《揆》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肤读作噬(?);《艮》九三(?),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夤为(?)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殖、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相似文献   

2.
黄绍湘著《美国史纲(1492—1823)》(以下简称《史纲》)于1987年5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第41、42、43期上,见到杨玉圣同志评《史纲》的短文,不久,该通报第44期上,又连续登载杨的《美国史研究的反思与改革——《读美国史纲札记(三)》(以下简称《杨文》),细加研究,其内容涉及研究美国史的理论原则问题,为了澄清是非,择其要者评批于后,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毛面”及其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书·张昌传》说,张昌起事,“皆以绛科头,(?)之以毛”。又昌传王歆上书也说,张昌军“绎头毛面,挑刀走戟……”对其中“绛头毛面”作何解释,史家见解颇为不同。王仲荦先生在其著作《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中解释为,“起义军头著绛色巾,上插羽毛……”,韩国磐先生则认为是“戴绛色帽,用马尾作髯。”(见《魏晋南北朝史纲》第151页)。二书所释“绛头”可谓大同小异,基本符含原意,姑不论;其所释“毛面”则与原文难说相通。显然,“毛面”之“毛”为动词。“毛面”直译宜为“在脸部(?)些(?)毛”。万绳楠老师在  相似文献   

4.
《本义必用经),原名(?)ihula keregleg(?)iteg(?)ss uthatn(?)gaster蒙文削竹笔写本.〔成书年代〕1587—1620年间.〔作 者〕呼和浩特人锡埒图·固什·却日吉,别名文殊席利·固什·却日吉瓦.生活于十六世纪后半叶至十七世纪前半叶.他是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据《阿拉坦  相似文献   

5.
蒙语名为“毛林胡尔”的乐器,汉语名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根据蒙文《蒙古秘史》(1240年)、《黄金史纲》(1625年)记载,当成吉思汗(1155年——1227年)兴起于我国北方大草原时,蒙古族的胡尔(亦称忽兀儿、潮尔已广泛用于他们的生活、祭祀之中。《元史》中称:“奏乐者,曰虎儿赤”。著于十三世纪蒙文《十善福白史》中,记载了“胡尔赤”、“潮尔赤”等奏乐者的名称。这些胡尔、潮尔、胡尔赤(虎儿赤)、潮儿赤等蒙语名称沿袭至今。根据以上历史记载,胡尔、潮尔的产生早于元代是无疑的。早自何时呢?笔者认为早自唐代。  相似文献   

6.
“印、藏、蒙同源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藏、蒙并非同源,早已陂公认。可是,关于“印、藏、蒙同源说”的来龙去脉,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阐述。自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一文发表以来,随声附和者不乏其人,皆说:“印、藏、蒙同源之说,盖八思巴《彰所知论》以降。”近年来,此说被许多文章引用,实有乖史实。故有必要明本正始,穷其源委嬗变之迹。 1 “印、藏、蒙同源说”始见于《黄金史纲》,而集大成于《蒙古源流》。《黄金史纲》云:“达赖·苏宾·阿勒坦·三答里图汗有三子,长子博罗出,次子锡巴古齐;幼子孛儿帖·赤那。因内部失和,孛儿帖·赤那北渡腾吉思海,来到札惕地方,娶了一个名曰‘豁阿·马阑勒’的女子为妻,在札惕地方定居下来,成为蒙古部落”  相似文献   

7.
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最早的国家,也是产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但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就我所接触到的著作中,其说法是极不一致的。在涂西畴的《产业革命》、钱亦石的《产业革命讲话》里,都说1730年惠特(John wyatt)发明的转轴纺纱机乃是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始;彭迪先的《世界经济史纲》、王芝九的《英国工业革命》均把1733年约翰·开伊(John kay)发明的飞梭作为产业革命的开始;林举岱的《英国工业革命史》认为1764年织工哈尔格利夫(John Hargreaves)发明  相似文献   

8.
由天津师范大学励维志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史纲》(简称《史纲》一书,最近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史纲》是一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发展的历史,探求党的制度建设发展规律的著作。党的制度建设是党整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证明:在党的制度比较完善,并能得到贯彻执行时,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反之,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史纲》的出版发行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党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伊藤幸一氏,在月报《三重法经演习》(1979.2)上,著文介绍了日本研究蒙古现代史的动向。 他认为到了六○年代日本才有了若干人的蒙古语研究家,并且依靠在现代蒙古进行实地调查的人们,相当程度的开展了所谓蒙古现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译文是以海涅什本为底本,并参考了以下三种版本:《诸籍会要宝金史纲》,收藏在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蒙文部,收藏号:0043.《罕统宝鉴》,本版最早从鄂尔多斯发现.《蒙古源流》,本是蒙古国学者查·那顺巴拉珠于1961年为出版准备的四种《蒙古源流》手抄本的核校本,收藏在蒙古国社科院图书馆.本译文的段落是根据版本取用的,即从第1段到89段是取自海涅什本,第90段是取自《诸籍会要宝金史纲》.  相似文献   

11.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2.
弗·格·布洛夫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年五十岁,五十年代曾在北京留学,著有《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家王船山的世界观》(1976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现代中国哲学》,并编辑《中国古代哲学》等书。1986年元月上旬曾借夫人访问船山学社,本文就船山启蒙思想性质问题与侯外庐、费什曼等争鸣,反映了这一争论的国际性。本刊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黄绍湘教授的《美国史纲(1492—1823)》(以下简称《史纲》)出版后,笔者曾先后写过3篇松散的读书笔记,结合《史纲》的读与评,就我国的美国史研究状况阐述过自己的一些看法,很可能对有关前辈有所得罪。最近读到黄教授的爱人——毕中杰先生的长篇专文:《歪曲和指责,无益于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评杨玉圣同志〈读美国史纲〉札记(三)》(以下简称《歪曲和指责》)。在黄教授看来,《歪曲和指责》一文乃“简练揣摸,据理力争”。是也?非也?  相似文献   

14.
《如意宝树》,原名《印度、中国、西藏、蒙古圣教史如意宝树》)。在学术界,此书以《如意宝树》(apag bsam IJau bzaug)之名闻之于世。 [成书年代]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 [作者]青海托里地区蒙古人松巴堪布·益西班觉(1704—1788)。他是青海佑宁寺(即郭隆寺)第三十二任堪布,长期主持该寺,故学术界尊称为“松巴堪布”而不直呼其名。松巴堪布学识渊博,通晓佛典,精通“五明”,尤其擅长蒙藏历史和宗教史。松巴堪布一生著述很多,《松巴堪布全集》有八卷,计达六十八部。其中《如意宝树》《青海历史梵曲新音》(1786年),《书信集》等为学术界所熟知。此外松巴堪布在《自传》和《布谷鸟之妙音颂》等著述中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词,受到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家的一致推崇。  相似文献   

15.
官吏的俸料钱是唐代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关于其来源,阎守诚同志在《唐代官吏的俸料钱》(见《晋阳学刊》八二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主要有公(厂解)本钱、户税、青苗钱等几项。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然而有些论点似乎值得商榷。关于以户税充官俸的年代。阎守诚同志认为“仪凤三年(678)诏书,应为户税用于官俸的最早文字材料。”我认为唐代以户税充官俸的年代上限当为乾封元年(666)而非仪凤三年。《通典》卷三十七《禄秩》载: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沙汀的出生时间,除了一些著述谈得不够具体外,还有两种不正确的说法。其一认为是1905年。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司马长风在他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 1978年12月初版)中,以及台湾省学者刘心皇先生在《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载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东亚季刊》1983年7月第15卷第1期)一文里均持此说,中南七院校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江文  相似文献   

17.
李澍田先生等主编《中国东北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3年9月以精平两装面世了.全书凡7篇.24章,76节,65万字,各编均有前言、结语,书后还附有历史纪年比照表.这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建置、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特别是从旧石器一直写到198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自成体系一部学术专著.东北史研究是不乏其人的.早年有傅斯年的《东北史纲》、金毓(?)的《东北通史》(下至元代),开创了东北地区历史研究的先河.其后要算是佟冬主编多卷本系统工程的《中国东北史》(已出版第一卷),仅从出版的卷本就可得知该书之内容宏富.考证精当,锐意创新,嘉惠后学.继之有张博泉的《东北地方史稿》、董万仑的《东北史纲》以及一批东北断代史著作先后面世.均对东北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李渊集团从太原出师的时间,目前通史、断代史中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6月,见韩国(舟石)《隋唐五代史纲》(1979年版第113页)。二、同年7月,见吴枫《隋唐五代史》(第54页)。三、同年即大业十三年夏天,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154页)。四、同年即大业十三年秋天,见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册,164页)。那么,李渊集团究以公元617年即大业十三年哪一月份从太原出师南下?不妨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19.
犊鼻裈考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师古曰:“即今之衳也,形似犊鼻,故以名云。”《史记》本传韦昭注;“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者矣,称此者,言其无耻也,今铜印言犊钮。”王先谦《汉书补注》云:“《吴越春秋》,越王服犊鼻,《广雅》衳,(?)裈也。《方言》无裯裤谓之(?)。郭云:裤无踦者,即今犊鼻裈。裯亦(?)字异耳。案《说文》(?)、绔踦也,《急就篇》颜注,裤之两股曰(?)。《玉篇》(?),裤档也。据此形制,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而无裤裆,即吾楚俗所称围裙是也。”王之说,新版《辞海》“犊鼻裈”条亦承之,意觉不妥,当以颜注、韦注为胜。“犊鼻裈”即内著之短裤。  相似文献   

20.
宋应星(1587——约清顺治年间),字长庚,我国十七世纪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其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建国以来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这一研究被进一步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