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相似文献   

2.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3.
姚婷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1):100-103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4.
浅谈"自V"     
"自V"是古代汉语一种常见的结构,"自"是兼类词,"V"是动词,"自"与"V"之间的关系随着"自"的词性变化而变化.当"自"是指示自身的代词时,"自"与"V"的关系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主谓结构"自V"和动宾结构的"自V"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副词"杀"与"煞"产生之初,句法分布的分工不明显.宋代开始,"杀"与"煞"开始分流,"杀"主要做补语,"煞"主要做状语,但是这种分布又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文献明确,也有的并不明显.宋代以后,副词"杀"一般只做补语,分工不太明确的主要是"煞"."煞"的分工不明,与其本身的可补性有关.方言材料同文献一样,"杀"与"煞"的句法分布也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资料"与"生产资料"在词义上完全等同,"劳动资料"应改称为"劳动设施";"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在词义上也混淆不清,"资本循环"应改称为"资本转型";"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词义同样有雷同之处,"所费资本"应改为"所耗用资本","所用资本"应改为"预付总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在词义上亦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资本积聚"应改称为"资本累增".  相似文献   

7.
"化"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化"在《周易》中是阴阳相感的结果;同时,"化"也是"变"的一种形式。"化"上达宇宙自然,下通社会人伦,又影响到审美与艺术。在自然层面,"化"是生命生成之道。在社会与精神领域,"化"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艺术创造层面,"化"体现了阴与阳、主与客、物与我、情与景的融合无迹。  相似文献   

8.
花鸟画与题画诗意写胸中意象,有着"迁想妙得"的思维观,"应物移情"的观察观,"惨淡经营"的营构观,"缘物寄情"的传达观,"天人合一"的大象观等因素的同一性。使得诗意题发,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发挥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大高校所提倡的创业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博爱精神,"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等有利于培育当代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宿松方言中用作完成体标记的有"着""脱""倒"三字。其中,"着"是纯体助词,"脱"和"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宿松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有泛与专、消极与积极之分,其中"着"为广泛性完成体标记,"脱"和"倒"分别是消极性与积极性完成体标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狼企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狼性的挖掘和升华来表达企业文化是一种仿生学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华为公司倡导狼性企业精神,七匹狼公司以狼性塑造品牌个性,联想集团以狼性重塑企业文化,体现了狼文化在中国企业发展中丰富的实践内涵,是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写狼崇狼的出版物,掀起了一股探索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生态文学热潮。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这股狼文化现象,尽管有不少人为夸饰的成分,但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们既定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预示着文学在生态观念的影响下将产生结构性的变化。《怀念狼》和《狼图腾》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对狼文化、狼形象、狼书写所作的探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为文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及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其中专场讨论了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狼图腾》。与会者围绕作品就当前中国民族身份认同、生态关系、“狼”和“龙”的象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狼图腾>引起轰动,是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姜戎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学理想未能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洪流,而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文学激情的缺失为他的小说创作及其轰动创造了条件;作者从新时期前夕直到浮华年代用半生的心血去写狼,并且赋予作品"小说"与"立说"的双重品格,这种"别一种另类"的创作既是<狼图腾>成为优秀小说的重要条件,又是它难免欠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小说以北京知青陈阵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时对草原狼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杀狼、护狼、学狼、等二十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借"狼图腾"立意,穿插作者对两种文明形态(农耕、狩猎)的思考,在"狼"意象的符号化中,力图彰显其精神世界并构建出其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型的过程.而实际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张力仍然是各种文明形态的特质,必须突破审美主义的静态思维方式,从多维的向度、在不同的关系中去透视和把握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乞颜两户是以狼和鹿为原型的图腾名称命名的两个氏族。因为,"捏古思"是蒙古语noqai(犬)的复数形态,在传说里是代指"狼"。犬和狼为同类,狼曾经是蒙古先民的图腾;传说中的乞颜或乞牙惕之名也是来自以鹿为原型的动物图腾名称。因此,该传说的神话原型为:在部落战争中,一部被另一部打败,惨遭屠杀,仅存两女。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动物救助此二女,携至额尔古涅—昆山谷中,双双交合,生息繁衍,故部族再生。该神话原型与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8.
《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再探讨———"蒙古先民以狼为图腾"说质疑》一文推出的"蒙古先民以'鹿'为图腾,'狼'是突厥人的图腾"以及"突厥以狼为母系之始祖,以鹿为父系之祖,而蒙古人则称狼为父系之始祖,鹿为母系之始祖"等见识,存在诸多疑问,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资料基础薄弱,论据不充分,从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崛起是世纪之交大众传媒领域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 ,也是近几年来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从“狼来了”的第一声惊呼 ,到“冰封的冬季”时的冷静 ,再到重塑“与狼共舞”的信心 ,反映出理论界在网络媒体研究上的三次转向 ,本文从这三个阶段梳理了近年来新闻理论界对网络媒体的主要研究观点 ,并指出了三个亟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理论研究准备仓促、明显滞后网络实践 ,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功底不足 ,研究方法固守传统模式、缺少借鉴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狼、牲畜、老鼠、旱獭、黄羊和人的关系剥夺了人的自由,人得不到发展。人类对狼和草原的认识必然要超越“腾格里”,科学地认识自然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必然凭借技术而超越自然。超越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究竟如何“天人合一”?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狼性与羊性之争,而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启蒙,用理性让自己摆脱被监护、禁锢和遮蔽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现代化。狼性与羊性之争不过是用一种传统文化来观照另一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