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负载着为赢得战争胜利而动员民众、汲取资源的政治使命.土地改革的资源再分配,在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确立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拥军优属的选择性激励,克服了集体行动的"搭便车"困境;各种微观动员技术的运用,消除了动员参军过程的具体障碍.由此,共产党不仅成功获取了战争所需的人力资源,而且将广大农民整合到国家权力体系中来,顺利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竞争意识。不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被灭亡。 二、市场意识。谁能用质优价廉的新产品站稳市场,赢得用户,谁就会取得全胜。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到敌人后方,先后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了大片国土。这些根据地深入敌占区腹地,迫近敌人控制的交通要道和工业城镇,钳制了敌人的大部分兵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①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敌人,保存自已,进行战争活动的军事依托,而且  相似文献   

4.
《学术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刊登了《为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一文。本人对该文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不同看法,就教于毛振发同志和广大读者。一、关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定义问题作者引用了克劳塞维茨(以下简称克氏)的“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三句话,并说成是“克氏战争定义”。到底应怎样看待克氏的战争定义呢?从克氏的著名论著《战争论》原文来看,战争定义应该是克氏用黑体字标出来的带有结论性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不是其他语言。这个定义,克氏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战争的目的,即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二是战争的手段,即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其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技术变化使进入银行的壁垒减少,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实际的与潜在的竞争,不仅银行内部竞争激烈,而且面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国商业银行纷纷调整其经营发展战略,由以往的以资产规模和资本增长为中心的目标转变为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的目标。随着我国进入WTO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机构与中国市场更大规模的融合将不可避…  相似文献   

6.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周积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段民族灾难史的首页。然而,当我们超越这场战争来看待这场战争,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民族辱屈和灾难的开端,而且意味着从西方发端的现代化进程向一个“农业的...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现实战争的境域是胡风话语的生长境域,战争的日常化和私人化,使得战争成为胡风话语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使得胡风话语渗透着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方式,表现为“我们”体主语和战争术语相结合的话语特征;而胡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启蒙观使得胡风话语超越了二元对抗的战争思维。  相似文献   

8.
何瑜  张波 《江海学刊》2007,(2):178-184
清代中缅两国的宗藩关系,是在长期的隔膜之后,经过战争与冲突方才建立,最终又在一个共同的敌人,即英国殖民者的压迫下而中断。双方在存续近百年的宗藩关系中,不仅有着诸多友好往来的记录,而且亦有互相影响,以及各自为民族振兴、自立图存所做的探索。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封建传统的宗藩关系,既不能够“以藩屏周”,抵挡住西力大潮的冲击;亦不能够“以大字小”,保护住周边属国不被殖民主义列强所吞并。  相似文献   

9.
<正>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结束屈辱、走向振兴的历史界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重新赢得独立、自由、和平及发展的重要时代。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自身解放、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然而,迄今所见国外出版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专著、通史对中国抗战尚自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们往往不适当地过分强调中国内部矛盾,而忽略了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觉  相似文献   

10.
明朝名将谭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近三十年的军事斗争实践,加上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感悟,形成了他的丰富而深刻的军事思想.本文从治军思想、战争指导原则、边海防战略、武器装备建设等方面,对其军事思想进行概略的评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