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6-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清澈的白马河水从一座座白马村寨旁静静地流过。这里山青水秀,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白马藏族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瓦木楼(大部分是两层)。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2.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7-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 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 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3.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辽阔,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地方,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等部族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10世纪时,现今西宁以东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11世纪唃厮啰王朝兴起,迄至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相似文献   

4.
《安多藏族史略》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称,由圣地印度金刚座北走一百由甸,有萨迦大寺,又向北走一百由甸,即步入朵麦藏区。它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和西羌的诸族部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十世纪时,现今西宁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十一世纪确厮哕王朝的兴起,以迄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青海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由黎宗华、李延恺两位先生合著的《安多藏族史略》,可说是一部独具特点、填补空缺的“藏族史”研究专著。这项新成果虽然只有十六万字的篇幅,但  相似文献   

5.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岷江流域一带,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一九五八年七月,在这里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岷江从自治县境内由北向南穿流而过。两岸峰峦重迭,林木茂密,资源丰富。全县海拔在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左右,雨量适度,气候温和,宜农宜牧,具备着发展林业及其他多种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居住在这里的羌族和汉、回、藏族人民,在解放前却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痛苦生活。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地压迫剥削各民族劳动人民,森林被掠夺性的砍伐破坏了,一半左右的  相似文献   

7.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8.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羌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羌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羌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羌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玉树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一种特有的牲畜。它那高大的身驱、长长的披毛和弯曲而对称的犄角,看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是一种既供役用,又供食用的驯服家畜。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牦牛的故乡”之称。这里的牦牛,适应性强,蹄大坚实而耐磨,善走高险路,具有较强的运输能力,还可以拉犁犁地,是目前高原上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一头犍牦牛可驮70——80公斤重的东西,翻山越岭,日  相似文献   

10.
茶,是牧区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对茶的需要甚至赛过糌粑,一天也离不了。“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古老的藏谣唱出了茶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旧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茶成为统治阶级通过不等价交换,对藏民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物资。被称作“杀人魔王”的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甚至明文颁布“金沙江以西,唐古拉山以南不许种茶”的禁令,藏族人民喝茶之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格萨尔传》又名《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是藏族文艺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多少年来,在藏、蒙等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近世逐渐传播到国外,极受重视。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骄傲。史诗的中心人物是藏族地区传说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中心思想是为民除害,主要内容是战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藏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孤儿所占人口比例较高,在一些偏远牧区,情况更为严重,“事实孤儿”较多,加大了孤儿救助工作的难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是我国藏族地区孤儿救助的主要力量,一些民间力量也参与到孤儿救助工作中来,成为重要的补充.在社会转型期,藏族地区的孤儿救助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应对得当,就会化不利为有利,进而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孤儿救助工作,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提升了孤儿的福利水平,这不仅可以有效维护我国藏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底线公平”,也能推动藏族地区社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3.
藏族格言诗—“勒谐”〈legs bshad〉,是僧侣学者们向广大藏族僧侣人民灌输抽象的哲理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字表现体式,这种体式既不能是滔滔讲道的长篇散文,也不能是枯燥说教的刻板偈语。短小生动的谐体民歌体式,紧密配合哲理为中心的内容,使“勒谐”这种文字体式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于世。自公元十三世纪初《萨迦格言》问世之后,写作格言在藏族学者中蔚然成风。格言  相似文献   

14.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15.
1957年9月13日,中国又一个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三条大江拱峙的青藏高原极南端,一块藏族人民祖辈生息繁衍的宝地上成立了。  相似文献   

16.
青海藏族饮食文化青海藏族,由于居住地域、生活环境及从业性质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牧业区的饮食以肉乳为主,辅以面食、大米及茯茶等。肉食,主要食用牛、羊肉。食用法有煮“手抓”、做香肠及储干肉等。“手抓”是将大块生肉放进冷水锅里,加...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松潘话是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地区的藏语。松潘县东与东南面跟绵阳专区的平武相连,北接南坪,西与红原相邻,西北与若尔盖交界,南面是茂县、黑水,境内居住着藏、汉、羌、回等民族,藏族人口约2万多。当地藏语称藏族为hpo~(?51), xha~(55) ku~(55)或xha~(55) wa~(31)则专指松潘藏人。全境地势高寒,四季不甚分明,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中青年一般兼通藏汉双语,老年及妇女中一部分也能听懂汉语。《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疆域“东与松、茂、巂接……”。其中的”松、茂”即指今松潘、茂县等地区。历史上这里就是藏汉人民来往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与藏区商贸交换集散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新酥油花     
藏族人民用糌粑和調合各种顔色的酥油作为原料,塑成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山水和楼閣,叫做酥油花,这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一种艺术。据說,这一艺术形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很喜爱本民族的这种艺术。他們在酥油花的制作上表現了自己的智慧和技巧,使得酥油花的塑造技术不断提高。青海寺的酥油花是最有名的,每年灯节,总有好几万人到塔尔寺观花。过去酥油花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宗教故事,塑造出来作为佛象前的供品。可是这張照片所介紹的酥油花再也不是引人脫离現实生活和現实斗爭的迷信傳說了,从这里我們可以亲切地感触到藏族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朱伯儒的事迹,象春风一样吹遍了航空兵的军营,激励着千万个飞行员在祖国的蓝天上展翅飞翔。这里介绍的是成都部队空军三名少数民族飞行员学习朱伯儒的小故事。做一颗闪光的“螺丝钉”被人民誉为“雪山雄鹰”的刘健,是解放军报曾报道过的我军第一批藏族歼击机“全天候”飞行员。这位奴隶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和土族地区“纳顿”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顿”是土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娱乐活动之一,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的土族地区,民和县的土族主要聚居在县城南部、黄河北岸的官亭、中川、峡口一带,即大家所说的三川地区.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与三川地区毗邻的甘沟乡.全县土族近四万人.这里碧水清流,景色秀丽,气候宜人,誉称“高原小江南”.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勤劳的土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纳顿”则是这一带的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传统庆典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