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观;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民族观的拓荒者.他的民族观的来源与华夏民族的产生、形成相关;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家族背景和鲁国深厚的传统礼乐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四夷交侵华夏"的局面也在孔子民族观形成中留下烙印;此外周族的成长历程也对孔子民族观的形成有影响.这些因素使孔子民族观既表现出维护华夏正统的保守一面,又呈现出重礼乐教化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儒家所以认为"礼乐"可以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关键在于"乐"的"感动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而主要并不是一种"知"的教育,使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儒家乐教思想的谱系源流中,楚简所表现的乐教思想显明了一条从孔子,经楚简,再到荀子及《礼记.乐记》的思想线索,在儒家心性论的背景下,楚简的乐教思想显示出强烈的情本色彩,从情之表现,情之陶冶与美化的角度,彰显出礼乐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6.
从典籍中关于"礼乐"传统的记叙和<左传>中的引<诗>赋<诗>例看,早在孔子诗论之前,作为儒家诗教基石的功利诗学观和"中和"艺术现已具雏形,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孔子诗论为源头的儒家诗教,只是对"礼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备原创性.儒家诗教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脱胎于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礼乐"传统.  相似文献   

7.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传承.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重视人道,天道与人道互相结合的观点,对"天道"观重新做了阐释,认为"天"首先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物质实体,并不相信"天命"的先天决定性,把周公的的"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以仁德来教化民众,以"礼"来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创立了儒家学说,即所谓经学.新"天道"观是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天道"观不是崇尚宗教人格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伦理之天、道德之天,这就是孔子"天道"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周易》以其"卜筮其表,哲理其里"的特殊性质,一开始就具有了教化的功用。因其与儒家的特质相契合,所以孔子老而好《易》,并将之纳入其经典体系,继承并发展了"易教"传统,阐发了大量"易教"思想,开创了人文易学的新传统。孔子"易教"属于"六经之教"的范畴,在本质上仍是其王道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提供了形上根据;但与其他五经之教相比,也具有其独特性,即"易教"还具有"宗教性"的层面。孔子"易教"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他对不同阶层分别强调了"观其德义"和"神道设教"的不同教化方式;孔子把"易教"目的和效果的概括为"洁静精微而不贼",这些都是《易》本身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尤为注重道德教育,继承传统是其道德教育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之一。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在创建道德教育思想时,继承孔子、孟子的道德教育作用论、目的论、内容论和方法论,从而弘扬了儒家传统,丰富了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增强了儒学的入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但在理学兴起以后,其地位逐渐下降,荀子以主张性恶论和法后王而多遭后人非议。自明末清初以后,荀学重新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清儒对《荀子》一书进行整理、校勘的同时,对苗子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荀学在清代得到复活。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毛诗大序》和《礼记·乐记》及《荀子·乐论》 ,《毛诗大序》与《礼记·乐记》相近 ,更多体现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荀子·乐论》则代表了国家主义集权思想的抬头 ,以往因为《毛诗大序》与《荀子·乐论》颇有文字重出者 ,谈论《毛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诗》教 ,经常是在《荀》儒 ,即战国末期儒家思想背景下 ,批评其限制情性的消极影响 ,对于其语辞的理解也就有所误读 ,现返回孔孟早期儒家之源头 ,《毛诗大序》人文主义的伟大意蕴 ,才得以拨云见日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自孔子后,儒学的传承是按两条理路行进的,一条是忠于儒家经典"六经"的注释和传播(继承),一条是对儒学的创造性改造(创新).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山东的学人因处"圣人之地",自荀子以后就选择了对儒家经典注疏这条理路,而荒于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所以,山东的儒学研究在汉代显赫,自宋以后显得沉寂.这构成了山东儒学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言语教育是最早的语文教育形式 ,对后世影响巨大 ,对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主要有思想教育、思维训练 ,发展个性以及大语文教育等。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择其精华 ,为当今的语文素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对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政治哲学都给予了仔细的研究和检讨,试图在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之间确立沟通的桥梁。其方式是既把先秦儒学自由主义化,同时也保留了儒学的特色。从世界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徐复观的政治哲学的基本走向大致介于休谟和康德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