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一个需要正视和化解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2007届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在即。年复一年,我们在不断感受女生在寻找就业机会中遭受的歧视。可以说,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难是中国女性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折射,它进而反映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女性的社会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女性走出家门,“男女同工同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之一,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女性就业问题,为推动和保证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法律上确定了女性就业的平等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如《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相似文献   

2.
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女性的就业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爽 《人口研究》2007,31(3):41-46
就业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进而赢得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渠道,教育则是女性拥有就业机会、争取良好职业的基础.但是近几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大众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吸引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公共管理研究者和女性研究者等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女性就业是女性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并赢得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渠道。城镇居民就业普遍存在职业性别隔离且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有所表现,女性职业(行业)普遍收入偏低,大量女性沉淀在职级较低岗位。文章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统计了成都市30个服务行业与30个制造行业女性劳动力占所在行业的比例和女性就业结构构成,结合成都市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给与求职需求分析,提出女性就业创业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妇女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经济活动参与权达到历史新高度。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也不断加剧,阻碍女性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比比皆是,性别薪酬差距持续拉大,传统性别角色观依然在许多领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中国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依然任重道远,而数字化进程并未使上述问题得以自行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性别平等具有“双刃剑”作用,在数字化直接创造出大量适合女性就业创业岗位的同时,数字经济部门本身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却日益严峻,两性之间的数字技能鸿沟不断深化,技术替代人力凸显了女性就业脆弱性,组织结构扁平化加固了“玻璃天花板”,而且性别歧视甚至内隐于数字技术之中,成为一种自带歧视意味的数字秩序。总体而言,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行业间的横向性别隔离程度,还是行业内的纵向性别隔离程度,都呈现加剧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仍须依靠“发展”本身来解决。从长远来看,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向女性赋权方面,数字变革拥有无限潜能。未来仍须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平等保护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生态,大力发展性别平等化的数字教育,...  相似文献   

5.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令人关注。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妇女就业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在私有制条件下首先就是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在公有制条件下就是要求妇女和男子的完全平等。而妇女与男子的经挤平等,其实质就是妇女就业问题。同时,妇女就业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不能就业,不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则妇女的解放,妇女与男子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都是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就业状况是衡量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渠道多元化、行业的逐步拓宽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领域,但是女性就业目前仍然存在着众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抱怨女性就业人数和比例下降,女性职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人口普查规定:在业人口是指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这包括了由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人口在内;不论他们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还是从事个体劳动的,不论是固定性或临时性的,都应为在业人口。本文着重分析上海市女性在业人口的现状。一、女性就业率显著提高就业是妇女解放的基础。妇女只有参加社会生产和工作,才能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获得同男子的平等地位。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机会公平,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分析框架,以机会不平等为分析工具,将“不合理的不平等”从“过高的不平等”中抽离出来,利用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系统全面地分析县区层面机会不平等的发展趋势、成因分解及其对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事前参数法测度得出县区机会不平等在测度期内从30.43%小幅上升至31.49%,使用Shapley值分解法得出居住地环境和父辈教育环境对于机会不平等生成的贡献度较高。使用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表征个体就业“有没有”和“好不好”,回归分析得出机会不平等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个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级,该负面效应在女性或城镇劳动力群体中更为明显。稳健性采用改变机会不平等测度和改变样本选择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通过限制劳动力地区间流动、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强化职场用工性别歧视,进而对个体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对于公平的关注点应从事后结果公平转向事前机会公平,政策设计与实施应重视机会不平等加剧问题,政策重点放在降低甚至消除机会不平等。通过...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们所谈论的性别更多的是指社会性别,它赋予了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质。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女性就业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只有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才能提高其社会地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就业状况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女性就业率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女性个体来说,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是决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妇女就业作为开发、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1):69-7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虽然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但是女性流动人口的比例却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人口加入流动人口的行列,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为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解决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对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特征,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社会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女性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序引导我国女性流动人口就业不仅要加快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需提升女性流动人口的自身综合素质,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1.
日本女性就业问题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就业问题,一直是日本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特别是在日本步入高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表现出增长态势。而与此同时,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家庭收入的减少,女性自身希望就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此。我们针对当前日本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力求通过总结日本吸收女性就业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女性再就业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21世纪,日本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高龄化社会。从具体数字来看,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95年为14.6%,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增大。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  相似文献   

12.
目前 ,人们所谈论的性别更多的是指社会性别 ,它赋予了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质。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而女性就业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 ,只有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才能提高其社会地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 ,就业状况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而女性就业率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女性个体来说 ,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 ,是决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妇女就业作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方面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代工厂女工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3.
王隆文 《西北人口》2012,33(1):56-60
用工偏好、文化差异、资源匮乏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排斥的突出因素,保障既定政策实施所形成的制度排斥是影响其平等就业的法律障碍。宪法平等原则要求禁止基于不合理区别的就业歧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社会资本缺乏、就业竞争力落后与社会固有偏见等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应当将保障该群体获得必要的公平就业岗位纳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法律保障机制,并在国家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中采取配额录取等临时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这种状况对女性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已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此,本文主张尽快建立生育保障制度,实行阶段性就业和非全日制就业,制定两性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使女性的劳动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郭志仪  金文俊 《西北人口》2010,31(5):109-112
本文从人口学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就业问题,认为就业的内涵需要拓展;从人口发展形势分析,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就业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口学角度出发的缓解就业的对策包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行城市妇女(部分人口)阶段性就业,并认为阶段性就业与社会性别平等并无冲突,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们常用“妇女能顶半边天”来形容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界十分关注中国女性人口,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人口的社会地位问题,并将女性人口就业状况视为衡量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双差分策略评估了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农村地区为参照组,—胎化政策使在计生政策之后出生的城镇女性平均多接受了0.71年教育;以少数民族为参照组,生育政策使受干预队列中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45年,生育政策对性别教育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随着女性相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显著变化,市场中性别歧视程度没有显著下降.同时,以家务分工态度和婚姻独立态度衡量的性别观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市场歧视程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在未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平等,利用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正> 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女性的教育、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和就业状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改善妇女地位状况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处理好女性人口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才能使妇女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一、女性人口的教育和就业现状1.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建国4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上看,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短。但仍存在着女性低于男性的现象。1982年的全国普查数据表明:全国女性12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平均为54.73%,男性为80.83%,而1987年的全  相似文献   

19.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被社会所关注.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1980年我国政府批准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男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妇女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意识是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谈起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人们一般关注的是有多少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有多少"光棍"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人。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殊不知其背后事关女性生存基本权利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性别平等的基础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计划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