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臣 《兰州学刊》2007,(10):28-30,51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的,在宋代思想转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中庸>观对丰富和发展传统的中庸思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从认知理性进路出发对"中"重新界定,淡化了中庸道德的形上学的品格,凸显了感性生命实体.二、从考据学和义理学出发对"庸"进行新的解释,使"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三、以体用解中庸,克服了宋儒形而上学的缺陷,使其<中庸>观充满着辩法思想.四、从道德形上学之道与道德实践的外王事业合一的角度阐发中庸大旨,突出"中庸"本天德、成王道的重要旨趣.  相似文献   

4.
许衡《大学直解》与《中庸直解》的口语注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衡是元初朱熹理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著作<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运用了大量的口语来注释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提供了口语训诂的新视野,不仅使经典通俗易懂,也为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例.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的"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学注经"是民国经学的一个特殊现象.<中庸>宣扬育化万物、赞天地化育,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者于人类生存问题上有共同议题,促成中、西之间的对话契机.陈柱的经学论著,尤其是对<中庸>经义的阐释,涉及到神造论与进化论、物竞与互助、伦理进化与历史进化等相关话题,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经学在西学影响下的变动.在生命起源上,陈柱相信儒家的鬼神好比西方造物主,后来避免与进化论出现抵触,认为鬼神的有无不能一概而论,以便袭用西方力学解释<周易>中宇宙的生成.在生存方式上,陈柱采用"互助"取缔"竞争",挪用<孝经>中的伦理规范印证互助的必然性.在人类进化上,陈柱认为伦理进化是人类进化的必要途径,二者同步并行.陈柱对西学抱着实事求是的包容态度,但在与进化论相关的经学阐释中,他的儒家本位思想没有因此动摇,那就是强调人伦教化和生生之德.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已经摆脱了先秦以来天命思想的束缚,将其和人性放在一起.天地中间立的是人,使人有了归属感和参照体.同时它要求人求"道",要通达,在受教中达到这一旨归.在此,人的主体意识已经萌发.  相似文献   

8.
张九成是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工夫消解本体"方式实现了心本论的构建.就"工夫消解本体"来说,它在张九成<中庸>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张九成通过对"戒慎恐惧"、"慎独"、"诚"内心修养工夫的重视,消解了理本体,形成了心本体.张九成与陆九渊建构心本论的方式有明显区别;张九成对<中庸>的研究是秉承儒家的旨意、从儒家立场出发的,它在张九成思想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朱子对<中庸>首章作出了创造性诠释,深刻论述了该章居于全书之"体要"的地位,指出该章依次论述了"道之本原"、"存养省察"、"圣神功化"三个儒学核心话题,揭示了<中庸>乃是集儒家本体、功夫、境界三位于一体的成德系统,此一成德系统,通天人,合内外,安人我,即内在而超越,最精微地浓缩了儒学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学的兴起,"中国传统之学""自谦"为"旧学";称谓的变化,表示了其无奈与失落.于是,振兴、变通中国文化学术,成为当务之急;着意学校、着力教育,成为"晚清共识".教育因之成为新旧之学共处与接力的平台.作为"旧学邃密"和"新学熟谙"之硕学鸿儒,且身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乃朝野众望所归之不二人选.他由此而写就的<东游丛录>,成为中国近代首部具有新学色彩的教育学专门著述,不仅内容为教育"专门之学",而且其文学书写亦昭示了晚清古文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圆测作为唯识学大师,在此方面著述甚多,但其流传至今的唯有<解深密经疏>.在此著中,圆测对唯识学的根本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予以了较有特色的诠释.他虽以玄奘唯识新学的立场为主,但能以合理的方式对待真谛唯识旧学,反映到此注疏中是对后者常有正面引述.在对<解深密经>的有无说的诠释中,也是如此.不过,具体到对三自性说的诠释,则基本采用唯识新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文艺阵地>作为一个以理论批评为主体的文学期刊,在其出版的5年中先后组发了一大批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引领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方向,在中国文坛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艺阵地>的理论批评不仅捍卫与发扬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而且扬弃与消解了战时"旧形式"、"公式主义"等浮泛的文学创作之风.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环境,<文艺阵地>的理论批评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杜新艳 《云梦学刊》2008,29(5):25-31
梁启超在日本所办<清议报>与<新民丛报>社会影响力甚大.至于二者的关系,并非一般认为的是因<清议报>馆失火而自然停刊,其结果为别办<新民丛报>.而是由于另办<新民丛报>,才导致了<清议报>的停刊.论据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清议报>馆的"失火",事实不明朗,难以成立,而产业内部的资产变动才是报馆暂歇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梁启超这一时期在思想和行动上正处于从"一党"到"一国"的变动中,1901年底恰是一个突破关口.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就是梁启超思想和行动上相对独立的标志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郭店楚简中有大量儒家简,其中的"仁内义外"之说引起了理解分歧.本文结合<中庸>及郭店<五行>篇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子思学派仁义内外说的独特内涵与哲学意义,认为仁义从根源上说是天命于人的内在本性,为人性之内涵与本质;但从人伦的角度讲,仁义则是"教"之内容,是表现于外的道德行为与规范.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思"与"诗"结合的典范.本文择取<雄浑>一品,从其哲学思想渊源及其发用,探析其蕴含的体用哲学思想,从而窥探中国传统哲学对诗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子视"忠恕一贯"章为<论语>第一章,"一以贯之"为圣门末后亲传密旨.他以理一分殊诠解"忠恕一贯", 并与"一以贯之"比较,阐释了儒学的本体、功夫关系,剖析了忠恕说的三层含义,批判无本的浙东功利之说、舍末的陆象山心学、禅学.朱子对"忠恕一贯"的认识历经一长期演进过程,体现为对二程说的消化.对"忠恕一贯"章的诠解在朱子经典诠释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整个<论语>诠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赟 《人文杂志》2008,(2):1-12
<中庸>第二至第十一章构成了一个整体,它意在探讨中庸之不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论题,意在显示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中庸的困厄在于它本身是一个由性、道、教之相互通达构成的境域总体,因而通过个人来开启它,充满重重困难.而<中庸>试图表明,智、仁、勇三达德才是开启中庸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钱仲联论清诗(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中林 《学术研究》2004,(2):128-134
吴梅村.<章太炎文录别录>有评梅村的话,谓其"辞特深隐,其言近诚";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亦有"梅村以亡国大夫而委蛇于两朝,其境遇甚苦,情感甚真,心迹甚哀"之评.<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思想,但十分隐曲宛转.<后东皋草堂歌>写瞿式耜,亦有爱国主义.七绝<赠寇白门>,写得较好.<松山哀>最明显,写洪承畴事,有强烈爱国思想.<园园曲>与爱国搭界.<勾章井>写王妃事,亦有牵涉爱国处.  相似文献   

19.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20.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