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不能只认定<品牌学>的广义品牌或者传统品牌作为理论依据,应该二者兼而有之.品牌开发是一种品牌化战略;文化产业品牌开发,就是文化产业品牌资产做大的过程.民族生境的重视,全面发掘和展示最具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品牌开发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品牌核心价值在根本上决定了品牌体系的独特性、识别性、不可复制性和吸引力。黔江旅游品牌开发首先要从品牌核心价值开始,确定具有前瞻性的价值主张后,才能着手构建品牌体系框架。黔江区旅游品牌开发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即以核心价值为品牌原点来打造品牌体系,实现从内到外、上下一致的开发过程。以此开发过程所取得的经验和做法,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品牌核心价值在根本上决定了品牌体系的独特性、识别性、不可复制性和吸引力。黔江旅游品牌开发首先要从品牌核心价值开始,确定具有前瞻性的价值主张后,才能着手构建品牌体系框架。黔江区旅游品牌开发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即以核心价值为品牌原点来打造品牌体系,实现从内到外、上下一致的开发过程。以此开发过程所取得的经验和做法,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了较大成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生态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越来越显著。依据经济区划原则,从重庆市情出发,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渝东北库区经济区和渝东南民族经济区,分别实行移民政策和民族政策,对促进重庆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一区五县,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孪生性致使旅游扶贫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渝东南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既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政策洼地"效应、旅游区位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自然条件约束、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3223"战略路径:明确政府、企业、居民三角色定位;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政府投资与民间融资两大结合;突出土家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在景区带动基础上,采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三种旅游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6.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保障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较,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尚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宜从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立法、守法、执法等方面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工作,确保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渝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不是用城市治理方式治理乡村,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农村有造血功能。贫困农村地区要依靠自身优势资源造血。民族地区来最好的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充分运用经济规律和政策优势,以民族文化树立品牌,以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这是渝东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有效的途径和崭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其在传统权威、规范参与及传统交往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随着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人际关系、内部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制度及社区网络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对此,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立足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二元框架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完善,以此推进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其在传统权威、规范参与及传统交往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随着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人际关系、内部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制度及社区网络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对此,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立足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二元框架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完善,以此推进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农业风险的区域差异性、成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是导致农业风险的识别、发生频率的预测、成灾范围的测定和损失程度的精准计量等困难的基础障碍,是农业风险管理技术与保险经营的技术瓶颈,也是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烤烟雹灾保险是农业保险中种植业保险下的一个专门险种.本文通过2000-2009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烤烟雹灾损失的实际田野勘察数据,运用理论拟合和精算实验模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比较精准可靠的损失程度和损失频度,为保险产品合理费率的厘定和灾后责任赔付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为保险监管和政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融资不易、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不畅等问题。结合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探寻适合其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可以促进重庆文化产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重庆文化与重庆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重庆文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出发,分析了移民文化、山地文化、码头文化、重理轻文观念以及战时-政治文化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就如何建设先进的新型文化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横向比较 ,确定重庆市旅游业在全国旅游行业的位置 ;从重庆市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发展重庆市名牌旅游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根据重庆旅游业的特点重点阐述发展名牌旅游业的战略构思。提出开发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名牌旅游业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联合开发之路是改变重庆旅游业现状 ,实现重庆市旅游“十五”远景规划目标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自重庆市决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伊始,地域文化的符号标志便与其紧紧贴合。要使文化创意产品有明确的特征和较高的识别度,结合地区的精神属性是不二选择,但当两者真正并肩携手之时。他们强烈的文化特性差异也显露无疑。围绕融合之后的产业发展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试图找出求同存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重庆都市旅游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一直是旅游者活动的中心,都市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从重庆都市旅游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入手,结合重庆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对都市旅游产品、旅游建设与重庆的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要促进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必须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做功夫.在此基础上,对重庆都市旅游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带动重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升重庆软实力是2007年5月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事关重庆的综合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提升重庆的软实力,应从发展文化业入手。重庆是文化大市,但非文化强市,要改变这一现状,重庆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必须遵循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文章首先从政策、资源、产业基础等分析重庆市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势,然后从产业发展模式、产业人才、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针对短板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象山县科学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山县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发展渔乡经济的需要,也是弘扬海洋文化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海洋文化的重新诠释、包装或演绎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根本内容;通过节庆的形式来展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举办学术研讨会,深入研究海洋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有指导作用。同时,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9.
川陕渝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军工业发展的潮流。英、美“军民一体化”,德、日“寓军与民”,俄罗斯“先军后民”,以色列“以军带民”,这些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西部地区川陕渝三地为国防工业建设重镇,在军民融合上已经发展出了“军地融合”“军民高新技术融合”“多主体协同军民融合”等三种路径。但在当今时代需求面前,我国国防工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制度创新,加大、加快高新技术融合,构建集成创新体系,完善国家军民融合立法,提升军民融合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