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这部论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该书的出版,为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的当代文学思潮>以新锐的视角,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湖做出个性化的观照,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意义.其新锐性主要体现在:厘定出"三元一体"的转型时期当代文学思潮的新格局,体现"多元共生"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具有宏观整合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理性透视能力;从"热点"切入,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建立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学媒介的深入研究,考察长期被忽略的文学传播和读者问题对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可以使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充满活力,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注意五个方面,即以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扩展研究视野;以史料发掘为起点,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以传媒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学史;应该从个案入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以内外结合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也就是文学生态;以定性研究为主导,以定量方法为辅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质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其他学科在学科自身内部一直存在着界限暧昧的问题,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课题因此无法得以展开。特别是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的重历史、轻文学现象,及其研究过程中固有的国家意识缺席,以及视觉中心主义思维范式,则从根柢上束缚和偏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旨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在反思“文革”后这一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认为,为了动态地呈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复杂内涵,摆脱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通行的单一的、片面的线性逻辑,应当建构尊重当代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变化性的“过程美学”,重视当代文学艰难而复杂的生成过程本身;在研究视野方面,为了贯彻互动、共生、多元的指导思想,当代文学研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史料发掘与逻辑建构的结合,整体把握与文本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美学与接受美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选刊在当代文学的传播、评价、生产引导机制中居有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地位.它们主导着当代文学的大众传播,它们居于当代文学评价等级的高端并领导着其他文学评价活动,它们引导著作家的创作,影响着原创性期刊、图书出版等文学生产机构的活动.这使得选刊这种媒体及其活动,成为当代文学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纽结点.  相似文献   

7.
王万顺 《人文杂志》2012,(3):103-109
民间文化理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创新性发现,陈思和先生曾提出并用此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梳理,经过专家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深入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学术实践中产生了大批的应用成果;民间的内涵、现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轨辙、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文学文本中的民间审美形态等是该理论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用民间文化理论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可以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空间,彰显文学的多样性审美特征,揭示作家作品及创作中凸显出来的非凡特质;并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民间”关照是当下以及将来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主潮.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是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规律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历史化"转向以"后现代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具有独特的"历史化"的操作方式,以"解构"的态度反对以往的主流文学史观."历史化"转向促进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a  相似文献   

9.
高玉 《社会科学》2020,(2):171-18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是"学科互涉"关系。历史上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西方文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理论基础。从学科发展来看,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视野、范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均有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包括文学批评在应用西方文学理论时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文学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本身不应该被否定。文学理论是理论家长期探索的结果,很多文学理论对于哲学、历史、文化、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吸收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丰富资源以阐释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内在要求,无视文学理论的现有资源而在学科内部"另起炉灶"、"闭门造车"研究理论问题是重复劳动和学术浪费,且会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10.
重写文学史的说法,在我的记忆中,最先是由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几位学者提出来的.1988年到1989年间<上海文论>曾出专刊"重写文学史"进行讨论,此后"重写文学史"这一论题的影响很快超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波及到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学类系列期刊共有五种,覆盖文艺理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各分支学科。考察文学思潮流派,探讨文学史发展规律,解读中外文学作品,发掘珍贵文学史料。关注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聚焦文坛热点,呈现研究动态。立足本土研究,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类期刊     
<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学类系列期刊共有五种,覆盖文艺理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各分支学科。考察文学思潮流派,探讨文学史发展规律,解读中外文学作品,发掘珍贵文学史料。关注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聚焦文坛热点,呈现研究动态。立足本土研究,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赤 《云梦学刊》2010,31(3):25-28
系统考察2001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看到这些论文中蕴涵了独特的学术取向与丰富的学术意义,这些学位论文选题表现出多维视野。既有依当代文学史阶段划分为参照的选题,也有以“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的对象区分为参照的选题。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当代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和研究领域,也是成绩斐然。可惜的是,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综合概括并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著却一直未能见到。最近,崔西璐同志的《当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项空白。确是可喜可贺之事。这里,就其突出的特点以及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以述浅见。一、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想建立合理的学科意识和文学史观,就必须时时反思自身对现实的遮蔽性,即思考的先验性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性,前者包括意识形态的先验影响与理论先验对文学独特的遮蔽,后者衍生出一种文学观念惟我独尊的片面思维等.同时,在学科意识建构的操作层面上,还需处理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先验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其与文学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立场、经典化的具体标准等问题,由此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20世纪文学的思考仍然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引起我深 思的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即建国以来这段文学历史的命运走向,即在目前所流行的史学研 究框架中,当代文学史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当代文学史讨论翻来覆去乏善可陈的原 因何在?坦率地说,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感到非常悲观 。现在很走红的一批研究者只是把西方后现代理论一知半解地移植过来,简单地作为中国后 现代派研究方法介入到文学史写作中。而在我看来,这种自80年代以后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 论来梳理中国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治史方式,与老化了的治史思维实际是一脉相承的。我深感 在这种貌似很新的“操作”手段背后,隐藏的是低水平的学术重复。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心态与方法来梳理文学史?改变思想方 式的根本,我想是应该先审视一下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三种格局:一是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 重新排列座次。这种研究方式一度在学界非常流行,而在我看来这种学术风气对研究生的培 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以“空白论”来回避历史。比如对待“文革”文学,不少研究 者就采用把该段历史淘汰出局,抹掉它在文学史上任何痕迹的粗暴态度。三是把过去在文学 史上因政治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吁和实践,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核心推动力。"现代性"、"启蒙"、"民间"、"悖论与补偿"、"民国机制"等文学史观,对于还原、整合近百年文学的历史风貌和精神演进,各有其独特的贡献。不过,百年文学史的整合,必须处理承续与断裂、现代与传统、本土与海外、大陆与港澳台的关系,这是既有文学史观和文学史书写所遭遇的难题。"半殖民与解殖民"的文学观念,为重新解读近百年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理论的历史感、包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作品对外译介史上,一些刊物或丛书,如<中国简报>、<活的中国>、<中国文学>、"熊猫丛书"以及翻译家如萧乾、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以葛浩文为首的汉学家都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相对于英译中的"拿来主义",中译英这一"送去主义"无论从质、从量、从影响力上均难望前者项背.如何更多更好地向国外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树立中国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的世界新形象,这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应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及香港与澳门文学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是19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漫长而又曲折历程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文学史写作应避免“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的倾向,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以求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走了一条“之”字形的复杂道路,有三个贯穿始终、影响巨大的问题,分别为:文学工具化与文学自觉,文学的“民族情结”与文学的世界眼光和启蒙意识,作家的精神状态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