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分割,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的信访问题逐年上升,并呈现出署名信访逐渐增多、“三访”(越级访、重复访、无理访)增多、集体访增多、重信访轻法律、上访老户居多等特点,成为影响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农村和谐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基础。实现农村和谐,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村人群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  相似文献   

3.
朱岩 《领导科学》2006,(24):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各级党委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重心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  相似文献   

4.
加强社会管理既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又可以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只有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才能够有效发挥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阁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措施包括: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郑为文 《领导科学》2005,(14):14-1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和谐理念、创新和谐思路、凝聚和谐力量、塑造和谐品格,才能解决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突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树和谐之观。一要树立多样和谐的理念。和谐不是单一,和谐是多样的统一。目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就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世纪新阶段,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团结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是必须实现的课题,特别是农村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促进作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发展在初期仍然滞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陈旧过时,必须实现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更好的促进农村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刘佳  王璐 《经营管理者》2009,(21):162-162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与内在追求,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局面。要构建社会和谐公平机制,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正凡 《领导科学》2005,(21):40-41
农村安,社会稳。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关键,而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和谐发展最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抓住农村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建设中影响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三种能力。一、着眼于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提高领富和帮富的能力经济发展是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近几年,广大群众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集体收入明显减少,弱势群体的帮扶、自然灾害的救助、基础设施的维护兴建、债务矛盾的化解、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干部待…  相似文献   

10.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而作为有9亿农民的中国农村大局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了,才谈得上整个社会的和谐。那么,现阶段又该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累起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当前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造成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现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最恶劣因素。所以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要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体现公平合理的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12.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与安全阀,也是消除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党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3.
雷雪峰 《领导科学》2007,(22):12-13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县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县级党委处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一线,直接面对大量矛盾和复杂问题,其和谐执政能力的高低及建设和谐社会本领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构建社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发展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主题,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从发展的视觉,加快农业发展,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经济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基础,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代正光 《科学咨询》2005,(13):22-24
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发展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主题,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从发展的视觉,加快农业发展,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经济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基础,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 《领导科学》2006,(21):22-23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客观分析矛盾纠纷成因,科学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新形势下农村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短板”。据调查分析,农村矛盾纠纷有以下几个特点。矛盾纠纷主体扩大。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村民…  相似文献   

17.
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机制等因素。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大背景下,各种利益关系和思潮不断冲击碰撞,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调解与公证都具有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化解矛盾的功能,都处于“第一道防线”的地位。公证调解作为其中的一种调解手段,在公证实践及维护社会和谐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对公证调解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理念,而农村的稳定与和谐与否关系到我国我国政治环境的总体稳定,我国在1998年修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起比较完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是切实保障农村稳定与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民主法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制度保障。围绕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谨以愚见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