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2.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从寂寞、独立两个特点于以探讨,揭示香港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是具有灵性的大自然,是被赋予了性格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对自然的人化和神化包含着反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安憩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论3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不同流派的都市文本中 ,异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在新感觉派、京派、左翼文本中分别体现为 :物的挤压 ,“智”的束缚和政治因素对人性的覆盖。不同的叙述特点 ,源于不同文化对叙事的驱动。  相似文献   

5.
明代后期文学思想有崇尚浅俗的倾向.真诗在民间的观念逐渐被接受,创作趋向浅俗,在李开先和徐渭诗中已有所反映;而更多反映此一倾向的,是华善述.他的一千四百多首《杂诗》,似有意探索诗的浅俗化.接着是袁宏道们,诗歌创作信口信手,间杂俚语.此一种世俗化倾向在戏曲中的反映是主张以俗语为南戏,越俗越家常,使奴、童、妇、女易晓,乃为得体.此一思想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小说创作中.市井小说《金瓶梅》的出现,从题材、人物、语言到它所蕴含的观念及其读者群,都反映了文学思想向着市井世俗的巨大转变.文学思想之此种倾向,与其时之商业环境,与其时之思想多元化,与求真反伪之思潮,与部分士人人生旨趣之世俗化都有关系.求真,故信真诗在民间;反伪,故讲求在心灵中自然流出.讲本色,讲性灵,讲用家常语.诗歌的此种世俗化浅尝辄止,戏曲与小说这方面的成就高些.  相似文献   

6.
白玉红 《兰州学刊》2012,(1):210-212
通过对穆时英小说中孤独意象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阐释这种孤独感产生的原因,由此揭示其小说所反映的文化现代性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新文学作者对北平情有独钟 ,相反却讨厌上海滩。毕竟 ,前者连着我们的根和血脉 ,后者则要斩断我们生命中一脉相承的东西 ,强迫我们去接受另一套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念——无论如何 ,这种脱胎换骨的改变是非常痛苦的。面对那种强调刺激、鲜明、直白、快速、密集 ,而不是空灵、含蓄、婉转、富有韵味的现代都市新趣味 ,作家们的感觉和态度截然不同。有人嗤之以鼻 ,认为“旧上海”的文化是“买办流氓和妓女的文化”,没有“理性和风致”,以“财色”为中心 ,充满“饱满颓废”的空气 ,仅仅是“满足了欲望”1;也有人指出上海作为“物质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乡土小说基于转型话语所描绘的村庄形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消失与文化意义上的终结,二是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有违公平正义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三是村庄文化上的新旧杂糅,这是中国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表征,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村庄从外在的地理人文景观到内在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急遽变化还在进行之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及其叙事远没有所谓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苏州样、广东匠"作为明清手工艺的地域发展代表,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二者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新兴手工艺的发展,却同为民间手工艺、与宫廷手工艺有着明显区别,对明清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京味小说表现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其京味是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它萌生于清末民初的报人小说,老舍以发掘和表现四合院文化竖起难以逾越的高峰,邓友梅等承袭老舍的四合院文化开掘,王朔等则以大院文化的描写创造出新京味;京味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却不能视为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1.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12.
13.
范小青是近年来创作风头正劲的江苏女作家,颇受好评。她的短篇小说《不记得你是谁》写了一个怪诞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14.
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清代的侠义小说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由于大量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创作,书中的侠的形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烙印.侠出身清白,内敛谦和,文采过人,追求一种道德的完美.他们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但遵循的是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他们回归于正常社会秩序,并承担了剿匪平叛、御辱保国的重任,表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用世思想.这些影响了其后武侠小说的创作.侠对于自身道德、情感与责任的认识,对于民族、国家生存的关注,使武侠小说类型的品位得到提升,内涵更为丰厚,成为一种具备雅俗共赏的可能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5.
西部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小说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脉.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西部都市人文景观,陈继明、郭文斌、叶舟等西部新起作家虽然有各不相同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和都市叙事追求,但都已开始尝试用自觉的都市意识来观照都市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体验和欲望体验,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揭示都市人在现存境遇中充填欲望与追寻意义相矛盾的两难心绪,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7.
苏州城厢潘姓大户,分为二支:一是“贵潘”,一是“富潘”。所谓“富潘”者,就是苏州老城厢大儒巷潘家,族大丁繁,兄弟子侄众多,清末民初有不少人在国华银行、新华信托银行等金融界掌权,富有家资,财力雄厚。而所谓的“贵潘”,即是清代官至军机大臣、太子太傅的潘世恩大学士一脉相传的潘氏子孙后裔。  相似文献   

18.
王艺霏 《南方论刊》2013,(4):100-101,89
苏州地铁在规划、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十分重视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苏州地铁文化,使地铁文化成为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包括城市名片"地铁文化墙"、被称作苏州人的生活早点的地铁报纸"城市早点"、展现青年风采的"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服务阵地"佳佳服务台"等。  相似文献   

19.
“异乡人”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它体现作者的小说创作由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产生始,火便与其如影随形。一方面,火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演进;但另一方面,如何应对火灾又是人类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正因此,最初火灾较多地被看成是天谴,是对统治阶级政策失策的警告。面对火灾,官民较为普遍的方式是进行祈祷。明清时期的苏州虽然社会经济发达,但天人感应观在人们的火灾观中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且逐渐加入了道德色彩,而且渐渐变成了统治者教化民众的一种话语工具。为消灾弭患,在民众祈禳的同时,政府也较为强调在道德上对之加以引导,使民众的行为达至其所要求的标准,火灾默默地成为道德评判的依据。从各界对火灾的认识来看,其中隐含着一种处理灾害的逻辑,即天灾并非与人事无关,而正是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