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58-1960年中国"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对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概念作出的界定.在实施工业"鞍钢宪法"、农业"八字宪法"以及全国"双革四化"运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其一,技术革命离开必要的投资和技术的培训,片面强调群众运动,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其二,把专家排斥在"群众"之外,造成技术开发主体与技术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其三,大跃进中的所谓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无非是设计的简单化、小型化以及工艺的省略,并没有增加多少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为案例,在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跃进时期的技术革命运动产生背景、展开阶段、具体做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生的技术革命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和农民互动的一个结果 ,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这场运动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 ,其内容是内在一致的 ,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但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导致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和浮夸风气。这场技术革命对当前的农民职业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技术革命论的说法起源于恩格斯的论述,前苏联和中国学者都对此有深入的研究。 这一理论是关于技术发展特征的理论学说,认为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新的主导技术和主导技术群代替旧的主导技术和主导技术群的历史,技术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而不断发展的。对于技术革命,有人认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有人却认为技术带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界有关"大跃进"运动的研究主要涉及大跃进运动的起源、失败原因、影响、评价等问题。无论是从学术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国内学界都应正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西方学界关于"大跃进"运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角度,通过对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的比较,认为当代技术革命的实质是信息化.它表现出了三个鲜明的特征科技社会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群体化.这就为认识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提供了社会历史的自然科学背景.  相似文献   

7.
1964年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81年中央下发文件事实上结束这场运动。工业学大庆运动的结束既有经济体制变革的因素也有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考量还有运动自身出现的问题。在运动行将结束之际国家正确评价了这场对工交战线产生深刻影响的运动,肯定了其主流是好的。之后,党中央在事实上结束工业学大庆的同时明确了大庆精神,为工业学大庆运动画上了句号。工业学大庆的结束既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精神又展现了变革与继承相平衡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科技思想发展和技术革命活动的历史证明,其“科学也是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的思想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表现了他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准确把握.研究毛泽东对科学技术与技术革命的科学论断和科学分析,及其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考察技术革命等主张,可以得出,毛泽东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9.
对"大跃进"运动作出合理的阶段划分,是准确地把握这场运动的重要方面。目前学术界关于"大跃进"运动分期的三种主要观点都值得推敲。当我们以内在的差别作为划分不同阶段的依据时,"大跃进"运动可以分为局部推进、全面冒进、纠"左"失败、冒进重演和逐渐终止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在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高科技发展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开始于40年代未,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下半期的,以原子能、电子、空间利用和生物技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此次战争的历史交往进一步说明,在世界史研究中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单线结构。只有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纵横联系、经纬交织和综合多线的结构,才能重现丰富多彩的整体世界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1.
湖南大跃进运动经历了酝酿准备、组织发动、掀起高潮、继续跃进四个阶段.虽然,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失远高于得,弊远大于利.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克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的错误做法,以避免类似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历史上重演.  相似文献   

12.
唯意志论倾向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大跃进运动的哲学依据;大跃进时期唯意志论倾向体现为当时人们对主体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大肆喧染;大跃进时期的唯意志论倾向的形成有四方面的根据:即大破条件论,把虚拟条件当作真实条件,以制度优越论代替条件论,误用类比推理。大跃进时期的唯意志论倾向的特点是:背离实事求是原则,诉诸群众运动,轻视科学和权威。大跃进时期的唯意志论倾向导致的灾难给了我们以下启示:一是应切实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正确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积极参与了“大跃进”运动的决策与推动 ,除了在当时发明“公社”这一用词外 ,他还曾大力提倡大炼钢铁与供给制。随着“大跃进”危害日益明显 ,从 196 1年开始 ,刘少奇对“大跃进”的错误有所纠正。与当时的大多数中共领导人一样 ,他对“大跃进”的错误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跃进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创作违背艺术规律,以群众运动的形式来从事诗歌创作,小说、戏剧、散文等出现了粗制滥造的急就章,内容上以表现个人崇拜、歌颂人民群众改天斗地决心和“三面红旗”为主,人物类型化,结构公式化,语言普泛化,以空洞的说教代替了形象思维。大跃进文学彻底政治化,丧失了艺术的品性。  相似文献   

15.
"大跃进"时期的国家技术观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将意识形态狭隘地归结为政治思想与政治意识;力图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技术革命,忽视知识分子在技术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不考虑客观的物质技术条件,片面强调高速度和数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中又片面发展钢铁工业,造成技术结构的畸形化。  相似文献   

16.
大跃进中,党取得在政治体系的绝对地位,中共政治由此在大跃进中发生三大变化。以组织、思想为取向的官僚政治的形成,使得政工干部习惯和擅长的群众动员成为中共的主要行为手段,为在文化领域革命中引入群众动员打开了缺口;之后群众动员在经济领域遭到失败,但充斥于大跃进中的乐观主义和盲目自信使得中共政治的重心转向经济领域之外,在文化领域发动革命成为可能选择。并由于大跃进的失误,党内分歧激化并公开化,而解决分歧的方式也由“文明准则”变为严厉的政治斗争,使得打击党内的“走资派”渐渐提上日程,中国政治日益偏离正常轨道。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诸多特征和内容都可在大跃进中窥见端倪。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大跃进中部分人的行为。认为社会流动渠道的改变导致人们更多的以紧跟上级的“政治正确”作为行动的方向,而大量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激发起一种狂热的情绪,非制度化的精英更替带来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大家明哲保身,下放产生的大量社会地位不一致者对大跃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治涛 《南都学坛》2006,26(5):32-35
“不断革命”论阐述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前提、根本原因、赶超目标和主要努力方向、途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工作方法等问题,因而成为“大跃进”的指导思想。同时,“大跃进”运动年代里的一些言论也指出“不断革命”论是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史学界对此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应把个人或某个阶层对大跃进的影响因素夸大。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乌托邦思想、浓厚的不诚实的氛围、传统的生育观念带来的人口压力等三个方面对大跃进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乌托邦思想是大跃进的理论基础,在不诚实的社会氛围下,大跃进的闹剧把国家引入灾难,人口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跃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