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40年代,杰出的建筑与城市规则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就指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人们看到今日天津,一定也很渴望从中了解天津人民在文化上正进行什么样的探求。的确,文化上的探求,常常凝聚成一种个性特征,促使城市形成它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令人产生或耳目一新、或耐人寻味、或漠然处之的印象。新时期正逐步形成的天津的建筑风格给人的印象是颇为鲜明的,从中也透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一系列颇有特色,“津味”十足的建筑的建成,使这一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人们心目中陡然升高了它的文化地位,从中也使人们看到了天津在建筑风格中寻求个性创造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城市空间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注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开发与风貌建筑保护、城市空间与文化、城市社会分层与结构、城市经济与近代化模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1970年代发生的韩国新村运动采取了边建设边改善农民生活的推进模式.这与韩国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选举权有关.朴正熙总统为了连选连任,非常重视新村运动中农民权利的改善问题.新村运动也的确给农民权利带来了较大的改善,但运动式的建设模式也部分地损害了农民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4.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反作用。 城市文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人们正在探讨,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但是,它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教育和科技水平,城市居民的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单位的内部建设及其创作和演出活动,群众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城市建筑、园林和城市美化;经济文化,如,商品包装、服装、烹饪、广告、美容化妆,旅游文化,传统文化,城市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5.
马继明  张婷 《学术探索》2012,(11):149-15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获得了新机遇。滇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群落、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等构成了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地域资源。从实践角度看,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应注重树立"文化兴市"理念,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等,使城市文化建设获得内在动力并取得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区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居民的社会管理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这是城区党委和政府目前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作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结构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将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我国的户籍制度也将实行改革,人们将不再囿于一个单位,而终其一生。就是说,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他同所供职的单位,将仅仅是一种工作关系。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以及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等现象,需要追问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建筑更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地域文化?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融入每一幢建筑中?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个性化的城市需要独特的建筑文化,这就要求通过建筑艺术来表现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以充分体现以人、环境和地域文化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愈来愈引起社会的重视。这样的肯定性估计,是同十年浩劫时的情况相比而言的。如果就它应该占有的位置而论,社会在这个方面的自觉程度还远远不能说已经很令人满意了。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情况比我们要好些,但即使这样,专家们还是充满了抱怨。比如城市建筑(这是城市景观的主角)的盲目性就使人充满忧虑。“公众都对绘画、雕刻和文学感兴趣,但对建筑则不感兴趣。”“当前既缺乏能宣传报导优秀建筑的适当办法,也缺乏能制止修建可厌的建筑的有效措施。对电影和书籍都有一种审查制度,却没有一种制度能制止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疯狂发展。这必将酿成比出版一部黄色小说要严重得多和长远得多的不良后果”。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产生的不健康的现象。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一方针的确定,在实践上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劳动的环境作科学的乃至艺术的研究,还很不够。而在一些乡镇企业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很多将发展为小城市)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反倒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精神,英文为“Ethos”,又译为“民族精神”、“国魂”、“民族魂”等。自1906年W.G.萨默提出“文化精神是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那些特质之总和”的观点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一概念的重视及研究。社会学家K·杨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人类学家G·戈尔指出文化精神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总和”。 1940年以后,一些学者将文化精神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注意力从行为上转  相似文献   

11.
刘轶 《云梦学刊》2007,28(4):89-9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项热门行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在今后几年,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形成城市中的“创意社群”,并将透过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确认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起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商业以及社区之间的重要联系。“创意社群”将会不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我们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物质载体是承载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文化建设实践中,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通常从城市建设风格的总体设计、旗舰类文化项目、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三个方面展开。这是提升大庆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建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低保政策评析--以辽宁省的个案研究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形势发展需要,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无论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看,还是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低保制度都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可信赖的制度。它以明智的混合目标机制,为适应中国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一种制度弹性。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城市低保制度充分发挥了其“可以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的特点。这表现在其一,弥补了“社会保险”和“就业与再就业”政策的不足。其二,达到了解决城市低保对象生活困难这一最直接的“民生”目标。但是,任何一项社会政策的作用都是有限度的。当社会各界对这项制度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时,我们应该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及这项制度本身的特点,参考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虽然城市低保制度确实是中国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发展得最好的,也是最与国际接轨的,但是,这项制度在发展了十余年后,可能被开发的内蕴几乎都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接近极限。由于城市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本身“先天”的不足,要想继续向前迈进,就需要寻找一种能符合新世纪国际国内新环境的新的发展思路。上世纪末在世界流行开来的代表新思维的新概念——“可持续生计”和“资产建设”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如果将“可持续生计”和“资产建设”这两个概念综合起来,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维方式,也许在中国社会能够创造出一个适应21世纪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崭新的社会救助制度来。  相似文献   

14.
城市意象与当代文化身份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意象是近年来城市研究的热点,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和都市文化研究中构建的城市意象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形成的关于城市的完美想象.这种现代乌托邦意象与都市社会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城市文化研究应当突破乌托邦式的想象性构建,立足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关系现实,正视城市中日愈复杂的城市空间与文化群落.在对各种文化群落,特别是亚文化群落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为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沟通创造机会,构建既相互差异又彼此平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天津的西洋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和形式蕴藏着多种多样西方建筑文化的“能量”——西方建筑的传统风格。天津的租界建筑已被人们所熟悉接受,在天津的城市环境构成上,已成为城市中主导的特征要素,形成了天津的历史性风格特征。因此,研究天津的地方性城市文脉不能不着重研究这些外来文化的租界建筑。租界建筑是天津新建筑创作的制约和启示,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性传统建筑中摄取一些有意义的文化“能量”,来丰富我们的新建筑构思,对保持天津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维持天津城市环境特征的延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悠久的城市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璀璨夺目的文明,最能形象而具体表现的就是各个时期的建筑。本文以杭州为例,论述了近百年来城市建筑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指出传承和创新是建筑的永恒主题。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传统和创新正在不断发生“碰撞”,作者建议着力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新时代我国城市建筑文化,彻底改变“建筑千城一面”的现象,为创建城市文明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道成 《学术界》2002,(5):209-212
20 0 2年 8月 2 3日至 2 5日 ,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学术研讨会。该文系作者提交会议的一篇论文 ,就整修圆明园遗址规划中 ,恢复建筑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为圆明园建筑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皇帝 ,他使园中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结合 ,给这座古典园林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的整修工作 ,应在 1 980年侯红之先生提出的“以水为纲 ,以木为本”八字方针上 ,再加上一条 :“以建筑为魂”。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非城市居民拥入城市各个社区从事生产劳动,他们为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发展。然而,就目前形势看,许多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因非城市居民的原因游离于社会边缘。非城市居民的少数民族同胞,既有一般非城市居民在城市社区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又有因民族特点不同而带来的特殊性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经商人员为代表的非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初新式读书人与社会的疏离,使得不少人生出了“另辟新境”的想法,希望在新的社会空间中实现其“新生活”。这一思想本有隐逸传统的意味,又受到五四前后来自俄国、日本的新村思潮影响,将这种“另辟新境”的想法落实到了乡村。“耕读传家”的思想开始被赋予了泛劳动主义的意义,乡村也被视为一个远离都市,甚至现代社会组织的虚拟空间。然而,此时读书人的“新生活”自有一整套文化标准,不少人因此开始注意到乡村生活“黑暗”与“落后”的一面。乡村的文化内涵开始改变,乡村运动也逐渐走向了乡村改造。更有人反思了这种“跳出现实”的社会改造方式,呼吁更激进和全方位的政治解决,成为了稍后农民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张桂芝  张锦辉 《理论界》2013,(10):45-47
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以更快的速度汇集、交融,中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尤其是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居民文化品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城市英语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以满足人们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对城市英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尽力研究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英语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