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诗的存在形态看,诗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具有符号与系统的基本特性."语言艺术说"与"意象符号说",不仅是对诗的切入角度的不同,而且是理论思维方法的不同,由此带来对诗本体认识的差异.意象的运动自表象始,其最终目标不是通常所说的指向意境,而是指向情境,情境才是诗的整体审美效应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3.
德勒兹对黑格尔辩证法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差异仅仅被理解为辩证的、思辨的差异,即绝对精神内部的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又随着绝对精神的自我回归得到最终解决。通过回到自在的差异,他彻底颠覆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三重机制:表象主义、同一哲学和绝对体系,从而避免了在黑格尔的地基上反对黑格尔。首先,德勒兹追溯了以往哲学史对差异的表象主义把握,揭示出黑格尔式的辩证运动是由概念所表象的差异趋向最高同一性的运动,是取消了真实差异的虚假运动而非自在的差异运动,因而只是使自在的差异无法出场的无限大的表象运动。其次,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原则是绝对精神自我回归的原则,而不是差异之逃逸的去中心化原则。要真正使自在的差异现身,还需要进一步使自在的差异从黑格尔同一哲学的外部否定和中心化管理之下逃逸出去,不是以同一性否定差异,而是肯定差异自身的差异化力量。最后,在以柏拉图主义为肇始的绝对体系破产之后,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体系的地位也岌岌可危,重新向自在的差异敞开要求颠转柏拉图主义中原型与拟像的地位,认识到主动综合之下的被动综合,转变对自在的差异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往往采用的是“形象说”。然而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绝不是单纯地对形象的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意象。“意象”从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创作与欣赏统一的角度,对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式作了准确的表述。比兴性、承袭性、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意象是有自己的范型的。这种范型即隐匿于散文诗作品之后的一种格局、一种框架或可以统摄整体的规范。本文从意象的诗质内涵、意象的表现方式、意象的构成方式三方面考察和总结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意象范型。意象之于诗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意象就没有诗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角度上看,意象是表象之上的概念,它来自于表象材料。那么诗人在具体创作一个作品时,大量的意象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对此,许多诗人的回答是十分迷茫的,他们认为意象是“突然闯入自己的意识”,“说不清它形成的具体步骤。”的确,这种大量意象突然涌现的情况在诗人的创作经历中也是不少的,但应该说,获取新颖、鲜活、丰富的意象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诗不厌改”,这是历代诗人的经验之谈,也为历代诗论家所一再强调。关于修改的意义和作用,修改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关于锤字炼句的必要性,人们已经说得很多。本文试图在意象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探索。现就管窥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各位方家。一诗的意象结构,是指意象个体按照美学规范集结融洽的一种格局。我们知道,一首诗的构成条件不管有多复杂,但“让意象说话”这一点却不会为诗所拒绝。意象,作为构成一首诗整体形象的基本元件,必须在主观情思和客观生活的契合点上集聚成一个有机的共同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瞬间融合的结果,而一首诗歌是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有机结合。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千古名诗,而对于此诗的翻译可谓"唐诗英译百花开"。目前的译本对《江雪》的意象结构未做深入研究,译者大多把这首动静意象结合的诗歌译成一首静态意象诗。在给出新的译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翻译方法,即剖析其意象结构,把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意境,从而表现原诗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翻译的原则是准确再现原诗意象结构,再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实现此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无诗的社会,必将成为精神沙漠。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鲜明的意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读来如沐春风,如浴雨露。欣赏诗歌,创作诗歌,既继承传统的文学样式,又能陶冶情操,给人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诗歌创作的指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可视为文学艺术的终极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在文学甚至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只有诗是难以超越的。与其把诗看成具有形式构成的语言艺术,勿宁视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意象艺术。在文艺美学中,意象和形象分属两个不同层面的审美范畴。意象可以借形象以出,而形象却不一定蕴含意象。形象大多较实(可以描写),意象则可实可虚,所谓“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刘熙载)或  相似文献   

12.
“诗与远方”之所以成为人们的渴望,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诗性是“人”突破有限,向往无限的一种超越性本能,诗意是人的诗性生命体验到的意义、价值和梦想。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象传播的实质是诗性传播。意象中包含的意境具有“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重要维度,在原则和目标上把握了传播的起点、结构和导向,有效控制了传播意图,更利...  相似文献   

13.
“意象”辨析辛刚果古今中外的理论家在使用”意象”一词时,其内涵有着较大的分歧.从国内学术界情况来看,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两种说法:其一,把“意象”看成是“心中之象”,”构思中的形象”,郑板桥所谓“胸中之竹”是也.华中师大的孙子威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中就...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它是双构的或多构的;意象不是某种意义和表象的简单相加,它在聚合的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神思,融合了他的才学意趣,从而使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不能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异和升华,成为一个可供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16.
自晚唐论者提及杜甫陇蜀诗至今,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其蕴涵的种种认识,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陇蜀诗观念,其中的边地意象也概莫能外。杜甫陇蜀诗的边地意象,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意象群构成:意象群之一,西北边地风光与多元文化气息;意象群之二,边地殊异习俗与华夷共处情状;意象群之三,边地别致物产与艰难苦恨境况。杜甫陇蜀诗的边地意象,并不是意象群的简单排列,而是存在着“异面”与“多元”化的情况,诸如陇蜀诗的“道难”意象“、吾道”意象、归隐不遂、虚实搭配、史地印证、携家征行“、同谷”意象等,存在着“异面”与“多元”化的纠结,弥漫着漂泊之悲和时世之忧,艺术地再现了特定时期西北边地的民族关系,也成为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融的诗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诗《回音草坪》由意象群构织而成。第一诗节象征童年时代,第二诗节象征成年,第三诗节象征暮年。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三个时段日出、白日、落日分别象征人的童年、成年、暮年;诗的结构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三个诗节恰恰象征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三个时期。诗中儿童、母亲、老人象征整个人类;云雀、鸫鸟和小鸟象征整个动物界;春天象征大自然。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规律,展现出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意象作为诗的本体,在其组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空白。这种意象空白,有四种形态:一是意象内的空白,表现为象显而意隐;二是意象间的空白,表现为象断而意连;三是意象外的空白,表现为象止而意生;四是“直白诗”的空白,通过主体内心冲突的展示,表现为以某种情绪性或者意绪性情结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对济慈诗歌意象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慈的诗,素以富含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意象而著称。本文从济慈诗歌意象的主要种类,意象的组合方式以及诗歌的内在结构等方面,深入探讨济慈诗歌意象美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