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学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2):45-50
汉语解释实践存在论时,需要注意其原始意涵和最初的哲学背景.实践存在论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构筑出一个新概念和新体系,值得讨论.把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海德格尔依托此在的存在论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与矛盾.实践存在论美学成立的可能面临质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1):88-106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3.
朱立元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3):13-21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王元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虽然也承认这两方面的内容,却不仅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且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以后者来排除前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一)反对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从西方的思想背景来看,实践从来就不是单纯指物质生产劳动,而且主要不是指生产劳动”,从而把审美活动也看作是一种“实践”,甚至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二)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此在在世”的区别,不仅试图把两者加以融合,而且力图把马克思的存在论转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新哲学的根基上”来解释之故. 相似文献
5.
张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3):71-77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7.
董学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9-17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革命”还是“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时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后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革命:即通过对李泽厚先生早期代表的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的全盘否定,从根本上抛弃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另起炉灶,这必然会把美学研究从科学引向玄学.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改良:即在承认实践美学所确立起的宏观的、社会历史的科学视野与思考方向不可全盘否定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与发展实践美学.比较起来,我们更加赞同改良而非革命的方法和态度,而我们之所以取这样的立场,是因为实践美学毕竟为我国美学研究确立起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前提,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实践论美学起码的底线,也是把我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田智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85-88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某些批评有必要商榷、剖析.本文针对"后实践美学"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实践美学"的理性化和现实化倾向问题、实践美学忽视审美的纯精神性问题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剖析,认为"后实践美学"存在着忽视"实践美学"的科学性,以西方现代美学为圭集,片面评判"实践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形成及其问题——当代美学范式迁移的个案考察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弘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1.
胡玻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63-67
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普世价值”被看成是一种超验的、自在而在的“价值自性”或“绝对理念”,其实普世价值根本上只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根源于人类现实生活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共识。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其存在具有共识性、全球性、自发性、时代性和原则性等主要特点。普世价值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它为全球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提供共同的价值前提,也为每一时代的人类生活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旨在教导未成年人珍惜、爱护生命,并帮助他们领会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旨趣、创造生命的价值。福柯从关
怀自身的生活命运出发,在总结他自身生活经验和西方哲学思想智慧的基础上,策划出新的自由生活蓝图。其“关怀自身”的
核心原则、“身心和谐”的主要目标、“主体自由”的终极导向为现代生命教育的推进和改造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3):57-63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主体的死亡与复活—福柯生存美学的审美主体及其当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彦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5):51-56
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5.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4-3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369-374
实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从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美学的角度对审美人格进行全面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单纯从美育这一单一的维度研究审美人格的局面,以推进审美人格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实践美学的视野审视审美人格可以看出,审美人格不仅属于人自身生产的范畴,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与此同时,审美人格也属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其与美、美感、艺术一起构成美学完整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7.
贾玉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129-132
基于对美学研究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立场和对当代社会审美现实的思考,主动“介入社会、直面民生、倾情实用”无疑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丰富生动的审美现象、广袤宽阔的审美领域以及众多亟待求解的美学问题为当代美学研究蕴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促进实用美学研究的兴旺繁荣,不失为当代美学研究摆脱迷困、走出低谷的一条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宏堂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54-63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美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其实,“后实践美学”和实践论美学的维护者之间的论争都可以视为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而真正具有理论构建意义和学术品格的反思,还是要数实践论美学家们的自我完善性反思。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19.
叶茂根深的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岳友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67-71
实践美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和美的特征。语言论美学脱离社会实践,因此它发展到今天已举步维艰。从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之后的美学应立足于实践。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