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展现出了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空间,为共同富裕积累了物质力量。但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革命也加剧了生产领域对人的替代,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普通劳动者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劳动致富的可能。回顾马克思对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对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工人的替代现状研究,能够为我国处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借鉴。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弘扬工匠精神,为工人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在思想、情感、心态等层面达到的一种丰沛且充盈的状态,主要包括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精神资源普遍富足、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健康等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完善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规章制度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推进路径,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和潜在的就业风险,主要包括新技术革命引发“机器换人”的就业替代效应、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引发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及新就业形态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这对我国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优化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就业风险主要应对策略基础在“防”,重点在“治”,以“长效机制”为支撑,以重点群体为抓手,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场深刻、内容丰富的人口变革,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经在我国开始。它将给我国四化建设、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充分认识这场人口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对于我们掌握四化建设、人口生产的主动权,正确理解和制定党的人口政策及各项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早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生产力以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为特征,对劳动者的要求主要是身体好、力气大,发展生产主要是靠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家庭和国家都希望多生多育。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劳动条件恶劣,医疗水平低下,人口健康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就呈现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更替迅速的特征。工业革命中,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现代化大生产则主要靠提高劳动者的教育训练程度和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5.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工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是巨大的。而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众所周知,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李嘉图曾认为,工人的工资决定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是一种生存工资。本文论证了为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巨大需求没有引起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了劳动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中的支配和主导地位,决定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集体主义成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体发展机遇,在社会利益分配中更需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又利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降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简单理论框架,从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替代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高、技能替代成本低造成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导致就业极化。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技能替代成本下降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为应对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冲击,政府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不同的公共就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掌握不易被技术替代的新技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需要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在化解传统风险的同时,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兴风险挑战。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机器问题”带来的社会失业风险、技术监管滞后带来的隐私风险、多智能体崛起带来的治理风险、技术异化带来的伦理风险、人类生存意义何在的终极风险等挑战,使社会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兴风险挑战,我们需要推动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升级,进行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实现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实行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从而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险挑战进行有效治理,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消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ChatGPT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种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回溯历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以下观点: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社会已经成为趋势;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历史,人工智能正带来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人类扩展了肢体的机能,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进入对自身局限挑战的最高阶段,人工智能将推动大脑和其他身体机能整合式扩展,形成智能社会。还分析了ChatGPT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如隐私和数据安全、算法黑箱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人工智能依赖等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关于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思想,提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孔祥永 《国际论坛》2015,(1):50-55,80,81
本文试图从历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经济长波框架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当前美欧各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产业结构失衡和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上的"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不与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关联。时下以互联网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数字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应当抓住21世纪前20—3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会窗口",藉此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党的坚定立场和追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实践的重要内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择部分地区先行示范。浙江的国家级试点政策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探索路径。通过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案例的持续性考察,可以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微观基础。浙江的实践探索为理解共同富裕话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以及保证政策实施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面对长期以来乡村发展滞后的现实矛盾,着眼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抉择,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抓手。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推进标准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价值。标准化维度的适时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正在有意识地对乡村振兴进行方向调控,使之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究其内在机理,乡村振兴标准化有助于优化共同富裕进程结构、奠定扎实的社会质量基础、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推进城乡实质性融合,为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现实路径上,乡村振兴标准化将通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乡村生活建设标准化、精神文明体系标准化、社会治理机制标准化,凝聚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品质提升、观念革新和社会善治的现实动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种基本路径,对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及劳动就业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理论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岗位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并存,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岗位的分化与转移速度加快。同时,数字经济激发了新的创业活力,并催生规模庞大的新业态,大幅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助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并重。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数据资源市场,激发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另一方面,要强化数字新业态的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提高人力资本欠缺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持续稳步推进全体劳动者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新阶段的两大中心课题。为研究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对共同富裕“四个统一”的内涵、数字经济的新特征与新趋势进行分析,论证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认为,数字经济通过创新效应、溢出效应、协同效应和普惠效应,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推动了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生态协同和价值共创是其中重要的机制; 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培育互联网产业平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市场向农村、实体经济融合; 数字平台企业需要承担更多公共职能,持续完善数字生态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和保障,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四个效应”,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渐进性,共同富裕是回应和解答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模式,是解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钥匙,共同富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践参照。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实践机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动力。要用共同富裕成果促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现代化强国目标,科学探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践路径,用共同富裕方式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基,用共同富裕的成果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发展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生产力的提振效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形塑新优势。选取2010-2021年国内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延展农业全产业链路、推动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技术演进布局新业态以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传导路径。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间具有突出的非线性门槛关系,即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积极作用的发挥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制约。耦合协调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越高,越会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带来利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深入实践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助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裕和劳动者个性的全面发展。共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要的改革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缘起且发展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与完善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机制;政治权力资源的启动为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