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2.
湔氐道是四川西北的一个秦置县。关于“湔氐道”的治地,宋人胡三省说:都安县“即汉之湔氐道”。(《资治通鉴广注》)今人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皆从此说。《舆地纪胜》载湔氐道在松潘。古今争论,大体围绕松潘、灌县两地。到底何说为是?实有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天文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周山在何处?又《淮南子·地形篇》:“西北方曰不周之山。”高诱注:“不周山在西北也。” 古文献中又有“不周风”的记载。不周风也在西北。《淮南子·地形篇》:“掘昆仑虚以下地……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史记·律书》:“不周风居西北。”《说文》:“西北曰不周风。”《易通卦验》:“立冬,不周风至。”立冬之日,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北。因此,立冬之不周风,仍即西北风。《白虎通·八风》:距冬至三百一十五日“不周风至”,其时已过了二十一个节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玉树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地处青海省南部,清代由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初先由办事长官,后由蒙番慰使管辖,其东与川边康区毗邻,南与前藏隔界,西北与新疆东南部相联,近代玉树地区屡起纷争,本文就这些纷争进行探讨和分析。一、王树纷争述略第一次玉树纷争由1914年川甘互争玉树引起。1913年,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奉北洋政府命令进军西藏,经过玉树地区时乘机占据了囊谦地区。囊谦.四川称之为隆庆(一作昂欠),属玉树25族之长,囊谦千户为该地区的总首领。清雍正以后,玉树地区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承钢贡马银,向无争议。尹昌衡占领该地区后,即向北洋政府报…  相似文献   

5.
武都——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茶叶和丝绸是中国最主要的特产,历史悠久。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在《诗经》和《尔雅》中已有关于茶的记载。唐朝陆羽著《茶经》更明确地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西汉时,茶叶生产在接近云贵高原的四川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茶叶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交换物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北高原地势高寒,不宜稼穑,西北少数民族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布帛、食盐、茶叶等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它开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新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显著的地位。《女神》中部分诗篇,曾于一九一九——一九二○年刊登于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上。作者编集成书时,取名《女神》,并写了《序诗》。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发行,列为创造社丛书之第一种。初版本《女神》,分三辑:第一辑收《女神之再生》等三部诗剧;第二辑下分“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收诗十篇;第三辑下分“爱神之什”(收诗十篇)、“春蚕之什”(收诗八篇)、“归国吟”(收诗五篇) ;连同《序诗》,全书共五十七篇。  相似文献   

7.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8.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史记论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一书(计38万字),是兰州大学教授张大可同志继《史记研究》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是研究《史记》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部有益读物。 一、史记论赞,指《史记》这部巨著中的“太史公曰”。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后之“太史公曰”为赞。张大可同志编著的这本书辑释《史记》全书的“太史公曰”,其中序论23篇(即十表九序、八书五序、世家一序、列传八序),赞论106篇(即  相似文献   

9.
依据史料记载,甘肃省之通渭县,开化甚早,远至秦代已属秦郡属地,汉、三国、晋均设县称平襄,隋唐时废,归陇西县地,宋、元、明、清均设县,仍称通渭县、分别属巩昌路,府、渭川道(治所天水)。民国是县,属天水专区。解放初仍之,五十年代中归定西专区所辖(本《甘肃新通志》)。  相似文献   

10.
明代西北屯田始于何时?由于史籍记载不一而说法不同。大致有三说。一是“始于六年”说。《明史》、《罪惟录》和《甘肃通志稿》持此说。《明史·食贷志》云:“(洪武)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  相似文献   

11.
代生 《云梦学刊》2010,31(2):38-40
郭店楚简有关“吕望为臧”的事迹。为解释《天问》“迁臧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何所讥”一节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庄子·田子方》篇相关记载,可以推知该节是对姜太公传说的记述。  相似文献   

12.
籍端水、独利河、苏勒河名义考──兼谈“河出昆仑”说之缘起李正宇一、算来川、锡拉古尔、西喇郭勒、苏勒河,乃黄河之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地区记载很早的一条河。酉汉时叫做籍端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条班固原注云:“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  相似文献   

13.
论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对边区的政策,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北轻南”。即统治者重视对北部、西北部边区的防守与经营,而轻视、消极对待西南边区的防守与经营。本文要探讨的,是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对广西、川蜀少数民族边区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北宋神宗年间范育指出:“治大以重,虽无事不可缓者,西北守边是也。”①南家王象之《舆地绍胜》卷一○四记载:“朝廷御边,重西北而轻东南。”宋朝之所以“重北”,是因为北方有辽、西夏、金等较强民族王朝与之对峙。关于“轻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宋朝对西南边区的统治是以羁縻州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14.
果洛藏区的人口问题十分严重,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口素质低、就业结构单一,不利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果洛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在于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调整经济结构,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果洛高寒牧区的人口状况1.人口数量历史上的果洛是个人烟稀少、人口发展缓慢的地区。清嘉庆年间,果洛共有1065户。据民国6年(1917年)《松潘县志》统计,以每户4人计,约有四五千人,到民国31年(1942年)达12100户(吴景敖《川青边界果洛诸部之探…  相似文献   

15.
“白艻子弟”考索─—兼论宋代乡兵的一个特例刘复生“白子弟”之名出现在北宋时期,有关宋代的主要史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宋史》等书中均见记载。本文通过对“白子弟”活动的考察,探索其性质和作用,同时对北宋川峡地区乡兵的一个特例进行扼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误收李白三首诗《全宋诗》卷九七五《李之仪集》据清钱尚涂《买愁集》卷上补辑《诗一首》,诗云;“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留空床。床上绣表闲不寝,至今三载犹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复相忆,白露湿苍苔。”此诗系李白诗远十二首》之十一,见王流往《李太白全集》卷二五。“留”作“余”,“床上绣装闲不寝”作“床中绣被卷不寝”,“犹”作“闻”,“相思复相忆”作“相思黄叶落”,“白露”作“露白”,余悉同。二诗显系一首,且异文以《李太白全集》为佳,当属李白作。补辑入《李之仪集》者显误。《全宋诗》卷一○七八《…  相似文献   

17.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夜读札记     
费密的《荒书》《荒书》是一本记述明季张献忠及其大西军转战四川的编年性史书,后期也记述了李自成余部西山十三家在川、鄂的抗清史实。著者费密,字此度,新繁人,曾做过南明广元伯杨展的幕僚,是农民军的敌对者。由于他“少丁离乱,祸患身经,年近六十,始成此书”,而且“亲历者多,或闻于同时亲友,间得之老兵余贼”,因此,他所辑的一些有关大西军史料,较他书为详。在康熙年间,已有要写张献忠传记“必取事《荒书》”之说。也许是怕得罪“新朝”吧?成书以后,费密始终未敢示人。一直到康熙十八年诏修《明史》,广征史书,说是“虽有忌讳之语,亦不罪之”,费密“乃裒旧稿,重为涂乙”,战战兢兢之状可以想见。这种涂改,大约主要是删去了若干有关南明诸王的记载,不存南明诸王的年号,甚至对大西军与南明政权的关系亦吞吞吐吐,讳莫如深。例如顾山贞《客滇述》载,献忠死前对养子孙可望云:“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  相似文献   

19.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祠四面环山,树木葱郁。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该祠属砖、木结构的凹合院,前后两正,两侧为厢房(现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雕有双龙戏珠,雕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塑有戏剧人物和《彭氏宗祠》四字,  相似文献   

20.
1911-1935年,在20余年的军阀统治时期里,贵州有9个全省人口统计数据。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不止、政局极其动荡,“自治机构尚未建立,查记人员未经训练”等,几乎所有的人口统计数据都是错讹百出。如不细加辨析说明和比较修订,实难利用。笔者不揣浅陋,初步辨析修正于后,望能引起学界重视,把这一问题深入研究下去。 第一,关于民国元年(1912)的贵州人口数。据《内政年鉴》和《中国经济年鉴》记载为9,665,227人,这显然不确。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1、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宣统二年(1910)贵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