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片面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有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现代化.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证中,应加入认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3.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谁也不能否定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必然导致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下降;于民族而言,必将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影响民族形象。大学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教育更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强化,是非常必要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爱智”,强调的是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科学的世界观,提供给人们正确的思维立场、辩证的思维方法、科 相似文献
4.
通常把哲学基本问题理解为两个方面 ,问到“能否认识世界”就结束了 ,这是不够的 ,因为改造、创造世界是意义更加伟大的活动。哲学基本问题还应包括第三方面 :精神能否转化为物质 ?或精神能否创造物质 ?这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规律 ,这样才能全面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既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对它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闪光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无疑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它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化中国的同时被中国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形式、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总结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研究当今时代人类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我们自己的传统哲学智慧,并借鉴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理论的谋划,为人类解放开出新路。当前最主要的,与其说是组织力量来搞出一个权威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本”,不如说是要创建一种能够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机制,创建出一套使理论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合理配合、相互促进的制度和体制。 相似文献
7.
孟节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5):123-124,132
在新的形势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应该关注价值立场、科学精神和实践观点等重大问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遵循 :要精 ,要管用 ;专题性讲授 ;理性和情感相结合等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独特产物。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中获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认知,而且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教科书时代。哲学教科书及其教科书哲学所构造的解释原则,曾经在哲学的普及工作中造就了哲学的辉煌,也曾在自身所固守的知识论逻辑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形而上学的终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域中再度追问这个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构建自身哲学的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9.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消灭,而哲学仍然以世界观的形式作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并真正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能是单纯以注经释义为最高意旨的哲学家,而应该是以自己的哲学参与改变世界的实际活动并从中提炼哲学思想的哲学家。我们应该区分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0.
陈四新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邓小平对矛盾基本属性的认识是其对外开放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时代特征 ,特别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深刻、准确、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对外开放理论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雍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杨献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正确解读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就在于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认为坚持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创造性地提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的理论命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永远不会陈旧、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过程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运用科学逻辑的力量发现真理,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阐述研究成果时必须贯彻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提高概括能力,要善于分析,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意提法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现象,把对哲学本体的批判与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重建,而且在实践上参与了现代化的变革,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后现代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批判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才真正展示了现代化健康向上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哲学教科书,对哲学的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观问题的阐述,其基本内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而是旧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并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是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回到旧哲学的轨道上去了。教科书将客观性和反映看作物质观的主要内容,而这两点正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两点。旧唯物主义从“客观方面”和“感性的对象”去理解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还要从“主观方面”和“感性的活动”去理解事物。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要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哲学依据,又要为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念拜物教批判提供学理支持,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行论的双重角度,来拓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过程是由现实的个人所推动的,但并不认为历史过程的解读必须从个体的观念入手。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解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本质,而不是用实践的主体性来否认历史过程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提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用语就会造成混乱.社会实践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已被人们所认识,马、恩、列都提出两大哲学派别应在实践和科学发展中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与其说仍有矛盾,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反对哲学中灵肉、心物对立是指传统哲学,现代哲学应该奠定在具体学科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沿着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的发展轨迹,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生存、行为、信仰、悲观、孤独等问题,未来哲学"冲破了固定不变的""外表",必将"成为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