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1):19-19
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古文化街中心,利用天后宫正殿为主的古建筑群体为馆舍,征集民俗文物约2000余件,介绍了天津漕运兴起、渔盐的发展和习俗;天津民间各路花会特别是“皇会”沿街表演;迎新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和津门独有的“拴娃娃”习俗;  相似文献   

2.
贾端甫:本书主人公.贾者,假也,同音假借。端者,正也,品行端正、甫,古代男子的美称。“贾端甫”是假的品行端正。贾端甫是一个品行鄙劣的伪君子,他自我标榜为清廉方正,座怀不乱,实际上暗收贿赂、中饱私囊,奸占婢女,蹂躏妻子.他即有渔利之实,又沽名钓誉,博取美名。他在外正襟危座,目不邪视,回家却硬逼妻子细品玉箫后庭插箭。挑逗奸占婢女小双子,这是在妻子病重其间干的.妻亡之后,他公然与小双子夜铺明盖,长期同居,在外却拒不纳妾,显示自己的“遏欲之功”.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人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自己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茧房”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信息获取的片面性以及信息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易导致大学生个体出现思维定势、群体间出现观念极化,以及大学生的片面发展等危害.文章针对“信息茧房”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殷俊  喻婷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8-192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都市市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结合数字媒体的发展,从分析影响都市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在动因入手,探究都市市民习俗变迁的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外在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微时代”背景下的都市市民生活习俗,正在经历着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的历程,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以及虚拟化、体验化、兼容并蓄、全方位共享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相似文献   

6.
"开南窗"风俗作为东北某些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蕴涵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基于对齐齐哈尔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笔者认为该习俗来源于山东人闯关东时传播过去的民间传说.因而,该习俗中的核心符号南窗、公鸡、磨刀、鞑子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习俗的存在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维系与强化了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规则、文化与秩序作为制度的内在结构并就制度本身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制度既不是如制度经济学所实际信奉的那样是通过交易费用的计算而产生出来的一种静态理论,也不是哈耶克所认为的“行为的秩序”,而是一个存在着内在动态发展轨迹并且整体或局部不断变动、演进的过程,是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非正式约束到正式的制度化规则的动态活动。以此而论,就为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及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社会转型赋予了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习俗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庆习俗、饮食习俗、游乐习俗、社交习俗、建筑习俗等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本文在论述与科举相关的婚庆习俗、博状元习俗、“闱姓”赌榜习俗、文昌崇拜习俗的基础上,论述科举学的广博性。科举习俗鼓励民间百姓读书应举高中,多数是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不过也有一些消极的部分。科举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应忽视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系统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对其中的科举习俗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人类群体的生存显然有赖于从自然环境提供的多种可供食用的食物中进行选择,并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来获得这些食物,有赖于能满足自身营养需要的饮食。饮食不但与人类群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与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文化观念有直接关系。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区的珞巴族,是我国西藏民族的一员,其饮食习俗富有传统的特色。本文拟对珞巴族饮食习俗惯制略作论述,以图为西藏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0.
满族“爱新觉罗”姓氏以及“肃慎 ,悒娄 ,朱里真 (即女真 )”等族称和名词“哈拉” ,这些姓氏和族称具有共同词源关系 ,它们都来源于“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这些称呼都有了不尽相同的派生形式和语音变化 ,形成所见到的诸多语音形式。“箭”的词源同史籍中称呼这些民族的“东北夷”、“北夷”中的“夷”的词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带箭的朋友     
柴源 《快乐青春》2010,(10):18-19
小兔子、小鸭子、小猴子是好朋友,它们在草地上愉快地跳皮筋儿。 这时,来了个全身插箭的动物.看上去就像在地上滚动的巨大毛果子,走起路来簌簌作响。  相似文献   

12.
“圆锁”习俗是我国北方民族一种常见的民间风俗,是为长到12岁的孩子举办生日聚会冠以成人礼的仪式.在其运作过程中激活了民间信仰、民间道德、人生自省、社区网络、崇礼意识等文化资本诸要素并使其相互运行.从现阶段凸显的“圆锁宴”的现象折射出人间交往由情感性趋向功利性的态势,随之产生的礼物经济更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通过这一习俗所演绎的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回流”①过程,可以为民俗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习俗的本质与生发机制探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认为 ,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 ,其对象性即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原子事态”中的同一性 ,一种演进博弈论者所理解的“演进博弈均衡”。它不但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习俗经济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 ,也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文章同时指出 ,尽管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一些学者从演进博弈论的分析理路对习俗的生发机制做了非常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 ,但在对习俗生发与型构的原因与机理的认识上 ,仍有人们理性不及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 ,反映了东干文化的发展轨迹。东干人的先民——回族最初定居中亚时 ,其名字都是典型“中国式”或“回族式”的。但出于与中亚特定环境相适应的需要 ,东干人的名字开始出现形式上的“俄化”现象 ,而实质上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与东干文化一样 ,自始至终保持着回族文化的固有内涵  相似文献   

15.
医药信息     
治疗恶性肿瘤新药天箭丸 中国抗衰老研究中心(北京)于夫教授对50余味抗肿瘤中药进行科学筛选,并加入具有改善微循环显著疗效的纯天然物质,研制成抗癌新药“天箭丸”,由。天丸”和“箭丸”组成。目前,已治疗4万多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临床观察和随访信息表明,绝大  相似文献   

16.
荀子从其性恶論出发,論証了化性的可能性,并指出了由恶轉化为善的基本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指出了促使这个过程轉化的基本途径。他說: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积)也者,非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錯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貭”。(《儒效》) 在这段話里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教育观的光輝;习俗能够改变志向,积久的努力能够改变人的本貭。荀子在这里提出了他的教育学說中的两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注錯”或“漸”,一个是“积靡”或“积”。荀子这两个专門术語,如果用我們现代的术語来說,即是环境的影响和人的主观努力学习的意思。荀  相似文献   

17.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0,(5):143-152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术传统对群体政治心理问题的关注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政治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并且主要是一种思辨研究;随后,实验方法进入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研究重点转向小型群体问题,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去个体化”、“服从权威”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兴趣点;“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小群体政治心理和群体决策心理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现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驿道站丁习俗"是特殊时期形成的特殊文化,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站丁的历史、贡献和独有的民族精神.然而这些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因为语言的消亡、群体意识的缺失、研究热度锐减等因素,传承状况堪忧,已经濒于消亡.民众应提高文化自觉,增强对站人文化保护、传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与中国知识分子“学以致用”情怀一致,应用人类学在中国有着浓厚的应用情结.自人类学进入中国后,在实践和应用中都取得优秀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在参与发展或参与社会评估工作中,协助了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了受益群体的决策和发展,与此同时也发展了人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