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京派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已是耳熟能详,该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批判方法探究其诗化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健康、优美的生命形态”“如梦如幻的风景画”“生动隽永的意象”等多维意境,共同构筑起京派乡土小说的诗化叙事空间,进而阐释这一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京派儿童视角叙事的角度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童年视角叙事使京派作家适度调解情感的审美距离,收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效果,并通过儿童的感觉和心理,呈现出纯美的艺术世界--一个人性皆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题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象,其作品中人物的命名、结构的组织及内容的取舍也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探析莫里森小说的象征意象,对加深其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京派小说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创作群体之一,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在复活古典田园诗的乡土叙事、地域性的民俗叙事、诗歌散文性的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京派女作家的小说以人的内在生命运动为审美的聚焦点,一面深入发掘特殊人事所蕴含的神话/文学母题及其变体,捕捉人物潜意识中种种原型意象与情结,同时经由主体审美意识的过滤、改造,并凭借变异、折射等方式外现为文本中繁富的审美意象与象征,从而赋予小说叙事内涵的深层结构与丰盈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京派小说家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底层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以其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对民族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层次的严肃思考,他们始终把眼光紧紧凝视着这片土地的主人,作品触及到他们的生活、命运和灵魂,温情的笔墨下流淌着现代知识分子深沉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9.
北美华人作家张翎的创作风格传统,其新移民题材小说叙事擅长意象营构,精心挑选有寓意的物象结构情节,转承起合情韵生动;巧妙运用组合叠加意象刻画人物,借助梦境、画境和诗境凸显主人公的心理曲回;更着意架构地理标识鲜明的南方、北方时空体意象,以哲理意蕴深远的象征渲染、升华人性探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不重视发展变化的外在完整性,而重视人生段片的抒写,呈散跳的形态.作为散文的一般质态,京派散文当然如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京派散文的段片抒写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此种象征所重视的是用感性形象象征个人的偶然性与非理性及个体当下的独特体验.京派散文不太重视再现式描写客体的直接模拟式的写实,而偏重表现式的主体因素对客体的渗透、转化和再创造,有心灵写实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小说呈现出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的杂糅和纠缠。新闻话语对文学话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话语表征、叙事结构和美学趣味,体现出市场逻辑和新闻法则对文学自主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与小说密切相关。从当时流行的小说和叙事诗并行、叙事诗和诗序互见的现象,诗人一身兼诗人、小说家两任和喜听故事的社会风尚3个角度来讨论这种密切性。认为唐代小说的兴盛促进了叙事诗的故事性和叙述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其独特性在于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采用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由审美的自在之物转变成审美对象,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4.
叙事小说中的元语言功能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语言是把语言本身作为指称和描述对象的语言。Jakobson认为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对等解释功能。文章分析了叙事小说中小说人物话语的语码突出、人物言语行为过程描写和隐含作者的语言评判等元语言手段,指出元语言在叙事小说中不仅仅是解释功能,而是叙事话语中的元话语,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也是叙事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叙事文学一开始就形成线状和网状两种结构模式。文艺复兴至 18世纪线状结构成为主要形式 ,19世纪以后结构向综合方向发展。 2 0世纪现代主义打破传统 ,超越时空、自由联想与多角度内心独白等决定了结构的前卫性。至于结构现实主义 ,则在文学结构的创造上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王长中 《南都学坛》2001,21(1):54-58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赵树理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读和照搬,只顾及了“普及”,而缺乏创造性的提高;老舍则既继承了传统,又没有囿于传统,而是以现代的叙事方法,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叙事与故事密切相关,没有故事就不会有真正完整和形象生动的叙述。离开了故事就没有叙事艺术,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叙事学。现代小说打破传统的故事性叙事模式,放逐故事,正视生活事件本身的非故事性和人类生存本身的非传奇性,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非自由性与荒诞性,使现代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走向了非故事化、非情节化的极端,造成现代小说的边缘化。在进行解构故事的叙事试验的时候,许多现代小说叙事主体又发出重建故事的吁请。从故事入手,洞悉故事的内在本性,在解构与重构中选择一种合乎时宜的策略,就成为现代小说叙事主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蔚为壮观,其叙述范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重大转型:如从诗化的历史叙述转型为历史的诗化叙述,从故事化叙述转型为生活化叙述,从传统的民族史叙述转型为家族史、个人史的叙述等等,但历史的主体是人,对人的关怀应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形态和最后的归宿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