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整合中西文化冲突的价值选择模式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为整合中西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先后采取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综合创新等价值选择模式。近代文化整合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 ,在新时期文化建设问题上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元、整体性与可分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坚持走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本质和中西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分歧,近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绅士在价值取向、经济利益、政治特权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生了尖锐冲突。但当时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未强大到战胜对方的程度,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利益,双方又不断磨合调适。这种矛盾冲突与磨合调适的过程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试论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康大寿近代农民的审美情绪,是指近代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在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所反映的是近代农民所普遍带有的一种社会审美心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种规律。如果没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就会走向故步自封,最终走向灭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就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同时,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呈现出各种特点,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因民教相争而酿成的教案经常发生,教案的出现涉及到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背景和中国在世界的强弱地位、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外关系的变化.它既是强权侵略与反抗自卫的产物,也是侵略性的基督教文化与处于守势的儒家文化冲突的产物,还是弱势的清王朝屈辱外交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教案与传教士之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反洋教斗争和传教士问题是中国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教案与反洋教斗争,乃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制约与影响下发生的,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酿造出教案与反洋教斗争的二重变奏;由士大夫、官吏、秘密会党和农民倡导并为主力的近代反洋教斗争,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爱国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杂揉和交融;而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是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的,担当了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试图缓解历史和价值冲突的理性抉择,它突破了以儒家过统为核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赋予其开拓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李伟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也称教案)的研究中,三四十年代早就流行过的“中西文化冲突”论再次时髦起来,有的人更把它看作教案研究的突破口,从而认为教案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有的更直接地指出,教案是“保守落...  相似文献   

10.
嘉道之际美国对华贸易的飞速发展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引起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和了解,从而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水平有了一个飞跃。近代前夜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构成中国人最初的美国观,并深刻影响了早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是发展生态城市、解决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国家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过程中取得一些有益经验,也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些都对西部大开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新思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借助现代性视角来观照西部电影的转型,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是一种与过去断裂、向未来敞开、不断进步的时间意识,而由于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性则体现为一种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市、封闭与开放对比的空间结构。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现代性追求的生动隐喻和民族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写照,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从"城乡差别"的对比反差来现实主义地观照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等现代性反差及其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灵震颤,而在后期,新世纪以来的"新西部电影"则回避现实,热衷于历史想象叙事,通过"朝野冲突"的戏剧冲突,浪漫地隐喻和象征了探索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人既借鉴学习又力图对抗好莱坞产业强势的垄断、霸权的后现代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中,除了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尚有乡下动物进城的书写。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文学的动物进城不过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虚化、陌生化书写。文学对其空间迁徙的生存症候的构想,喻示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冲突、文化身份、生存地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14.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态城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主张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科技创新,推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在世界各界呼吁环境友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并行不悖,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实例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业中存在大店盲目发展的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又缺乏对商业规划和大店布局等方面的内容。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本文针对现实情况,结合国外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冲突问题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法律、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化解城管与摊贩矛盾冲突在于从法制、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寻求城市管理与民生关怀之间的平衡点,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宽容理性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方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社会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之一。本文借鉴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对农民工与市民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导致冲突持续、升级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价值构建和商业利益诉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城市文化传播的进程中,注重城市文脉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比意大利文化产业研究思路,以中国城市文化传播为参照,借鉴意大利城市发展研究和文化质量的框架体系,指出我国城市文脉、城市文化价值构建中的问题,并对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商业化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主要是针对世界各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提出的;而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建筑发展模式——低碳建筑,主要是针对世界各地温室气体排放严重,气候不断变暖等重要问题而提出的.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