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对比的角度,归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结构表示主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同时还说明了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语义特征.本文认为,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形式和不同思维风格.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中,被动意义除了最常用的“be+V—ed”结构之外,有时也可以采用主动形式来表示,只不过句子的语义功能则由原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变为强调人或事物处于某种静止状态之中。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主动形式的语法结构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被动意义除了可以用被动结构"be/get+V-ed"来表达外,也可以由主动形式和中动形式来表达.本文着重探讨了能表达被动意义的中动形式和六种主动形式动词、动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形容词以及介词短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英语意义被动句和汉语受事主语句都是形式上主动意义上被动,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英语中意义被动句的使用较少且受较多限制,汉语受事主语句运用灵活广泛。究其原因,一是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二是由英汉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异。英语是以主谓关系为基本句子结构的形态型语言,汉语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组字成句的语义型语言。  相似文献   

5.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语被动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英语被动句并非主动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 ,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我们在交际中使用句子的时候 ,除了注意句子的结构正确外 ,还要注意所选择的句子在特定上下文或语境中的适合性。文章根据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 ,从三个方面解释对被动句的选择 ,即对被动句的选择要顺应语境因素、语义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6.
被动句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值得探究。英语被动意义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从英语的历史发展、语义等角度对英语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形式举出八种,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框架理论看被动句的认知机制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选择与人的视角的选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动句与被动句这两种语言结构在语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被动句的翻译应该遵循语义取向的原则.被动句英译汉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英语get型被动结构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表示状态。当get型被动结构中的v-ed分词由延续性及物动词构成时,往往表示动作,get型被动结构为行为被动结构。当get型被动结构中的v-ed分词由终止性及物动词和导致某种状态变化的及物动词,包括心理使役动词和色彩使役动词构成时,往往表示状态,get型被动结构为状态被动结构。get型被动结构具有自己的时体形式和句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被动这一语法现象。英汉被动句拥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被动语态主要表现在动词词性的变化上,其形式通常为to be+past participle。汉语中缺乏动词形态的变化,在表示主动和被动意义时不受形式标志的约束。汉语表被动的手段灵活多样,其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然而,汉语中更常用的是各种隐性的表被动的方式,如大量使用主动表被动等。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一般用动词的被动态表示被动意义,但是二者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本文着重阐述英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和及物动词的主动形式在非限定分句中表示被动意义的条件和特征,同时比较了某些主、被动结构的意义差别。  相似文献   

11.
意念被动句语义条件辨识岳中奇古汉语中,有一种意念被动句与一般主动句一样,其结构形式为“主语一述语动词一宾语”,即“SVO”。但其隐性的语义关系却是“受事一动作一施事/受事”,“S”同“V”的语义关系正好和一般主动句相反。本文从语言结构形式出发而又结合...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其语义范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其实,所谓主动、被动,本来也就是语义范畴的概念,被动句的研究如果脱离了语义范畴,最终将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古汉语被动句中名词与动词的关系,不但可以弥补单纯从句子结构形式方面研究的不足,还会发现许多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现象和一些规律,也将为我们研究被动句打开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已有很多研究指出,主动句与其相应的被动句往往并非一般的等义关系,而是会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含义或不同的修辞效果。随着话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我认为,对英语被动结构的语义和选择还可以再作深一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语义、语用、语句结构和语境衔接方面作一些探讨,试图对英语被动结构语义特征,作一些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在日语基础教育阶段,被动句始终被当作一项重要的语法内容,尤其是对于被动助动词‘れむ’、‘られる’的接续方法以及活用的讲授更为详尽。因此,让学生从形式上掌握如何将日语的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并不难。但是对于大多数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如何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用好被动句仍是难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Langacker的“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构成了符号系统的连续统”观点,以语法符号隐喻为认知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之说,并探究了英语动词主动语态的语义特征,即英语动词主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且呈多义性:主语自主意义,主语致使意义,主动潜质意义,主动存现意义,主观意向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汉维语在表示被动关系上,没有共同的、完全对应的语法形式,采用的语法手段各不相同,两种语言被动句的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维语被动句只部分地相当于汉语的“被”字句,大部分则相当于汉语的意念被动句或其它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17.
当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是不定式动作的承受者时,不定式一般要用被动形式。但用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情况也常见。这不仅因为主动形式较被动形式简短有力,而且有些场合或是因为语义要求,或是出于英语习惯表达法,都需要用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意义。而这一问题又恰恰在许多语法书中或未涉及,或语焉不详。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英语句子,比如“我有一封信要写”  相似文献   

18.
甲文没有被动句式,西周金文中已出现被动句式,汉语被动句式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的,素无定论。本文首次对今文《尚书》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全面考察和分析研究,不仅填补了今文《尚书》专书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还系统论述了汉语被动句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些传统结论也提出新的见解。诸如:汉语真正的被动句式不是“春秋以后的事”。最先产生的汉语被动句是语义被动句,然后才出现语法被动句,后来语义被动句和语法被动句并行,语义被动句不断衰减,语法被动句的形态也经过简单—繁化—再简化的发展过程。“于”字句表示被动是汉语语法被动句的最早形式。汉语被动句产生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基于修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汉语被动句之间既存在着差别,又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句式结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存在被动形式和使役形式使用一个语法标记的现象。通过对两者的完整形式"(S1)+P+S2+VP+(N)"结构发展过程的探讨,能够了解到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使役和被动用法的原因。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有三种途径,分别与致使义、忍让义、受事主语句有关。其中,致使义的产生是非常关键的,在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同时兼有致使义和被动义的用法,说明致使义是使役义向被动义转化的主要中转站。但致使义并不是必然会向被动义转化,唐宋时期"教"、"使"就有了大量的致使义,但是兼有被动义的用法却很少。明清时期才大量出现兼有两种含义,并且南北方使用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不同,说明致使义产生被动义受地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确实是受到元代蒙古语以及清代满语这两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