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及评价崔明德、林恩显在《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著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历代史书所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也比较复杂。新史书所载和亲的具体实例,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现代思考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服务。 当代中国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社会管理,而是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这种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有机地互相衔接和水乳交溶地凝为一体。一个国家需要何种管理,不仅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也必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西方谬误研究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对谬误研究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辩护,从而间接论证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理性问题预设了其研究的合法性,即中国古代有谬误思想。为此,需要首先解决合法性问题。而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中对其合法性争议的解决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古代谬误思想研究的合法性。可见,中国古代有谬误思想,不仅能够对其进行研究,而且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意义上,都应该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与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新范式的角度来看,演化经济学与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之间在深层结构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周易》是一部"关于变易和创造性的著作","变化日新"是其思想精髓,这无异于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之"硬核"的"新奇创生"。中国古代演化思想在哲学基础上不仅与演化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而且还可能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在西方演化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后,通过对中国古代演化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中国的演化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实事求是思想,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汉唐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宋代的实事求是思想,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等等。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或实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高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一贯性、丰富性和朴实性,它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系统思想,这个问题近些年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基本骨架或基本体系如何,有人提出五行说或八卦说就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笔者对此类观点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基本骨架潜藏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家各派各说之中,诸如五行、阴阳、八卦各说只是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而已,如果取其中某家某派某说当作古代系统论,不仅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且有挂一漏万之虞。应该从对整个中国文化各家各派各说的研究之中勾勒出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骨架。据笔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林东 《学术研究》2004,(1):95-105
中国古代史学中包含着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存在形式,如史书中的史论、历史评论专篇、历史评论专书等;深入探索的连续性及其在不同理论层面上的表现;未尝离事而言理,即依事言理、据史发论;名篇、名著所具有的气势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史,不论在记载人物、事件还是典章制度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并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史结构。其形成和延续的原因有三: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著、最重要的现象;政府管理史学;以史为政价值观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71-76
学界在讨论刘知幾所著《史通》之于文学的态度时,往往强调其"援子入史"的文史思想,即认为《史通》是将小说置于史学资料的范畴内进行讨论的。但实际上,在《史通》一书中,刘知幾是以史学家的立场,本着实录的原则,将记事虚妄的史书视为"偏记小说",并将其置于小说阵营的。《史通》进一步认为,史书所记应该为"事关军国,理涉兴亡"之国家要道,这又导致部分记录细事琐言的史书被贬斥入子部小说之范畴。所以,《史通》"援史入子"的做法,一方面打破子、史的界限,扩大小说的领域,另一方面亦导致古代小说观念的重大变革:由隶属于子部、不计虚实的明理著作,演变为兼有子史二部、虚构色彩浓厚、既有说理又有叙事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史书自注是中国古代史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体例,历代许多史学家采用这种体例阐述思想,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注的发达是中国古代史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认真总结史书自注这笔丰厚的史学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轨迹,发掘其深刻内涵及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赟 《社会科学》2002,(10):40-44
20世纪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传统认为 ,中国古代思想在宋明儒学中达到了最高成就 ,中国未来的文化复兴也必将是宋明儒学的复兴。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现代迫切的工作是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而明清之际一系列思想家对于先秦与宋明思想的区分 ,为此指明了一条更具有前景性的道路。本文以王船山哲学为例 ,对先秦思想与宋明传统的差异作出了系统的区分。  相似文献   

12.
湖南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近现代史上,它不仅孕育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哺育了一批学贯中西、誉满全球的学者。美国格林·伍德出版社出版的由吕西安·波雅教授主编的《现代国际大史学家词典》,内收中国的大史学家14人(1800年至今已去世的),其中湖南籍的有4人。现把这4人的词条予以翻译介绍。  相似文献   

13.
郑福来 《理论界》2004,(6):129-130
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成就,笔者在《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特点》(见《涵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一文中已有论述。而本文想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缺点。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缺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对于矛盾的统一性的论述极其精湛,对于矛盾的斗争性,虽亦有所论述,但最后总是将其忽视或抹杀,而以调和、融合为归结。张载讲到了矛盾的斗争:“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宾  朱宏斌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6,(6):55-56,108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古代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有“食为政首”之论,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前粮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贺竞择 《理论界》2009,(5):178-179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浅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古代司法审判影响很深,它主要表现在司法中注意防止和纠正冤案、错案;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允许亲族相讼;互相制约的司法机构设置;注意保护弱者的权益;重视教育说服和息讼等六个方面.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治史修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史者的史学修养关系到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和质量高低,因此,备受历代史学家关注.孔子提出"书法不隐",成为古代史学修养思想萌芽的标志.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秉笔直书成为著史的笔法和史家的道德信念.唐代刘知几的"三长论"明确了史学修养的范畴,初步建构了治史修养理论体系.元明时期,治史修养思想进一步完善,"正心说"和"二善说"成为清代"史德论"的思想先导.章学诚是集大成者,首次提出"史德"范畴,确立"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良史评价标准,提出养心术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治史素养思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9.
沈世培 《天府新论》2000,42(4):79-84
中国古代对史家才、学、识、德的要求,对规范当代史学家的素质仍具重要意义。这一理解也为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所证实。西方史学家思想源流虽然与中国史学迥异,但对史学家素质的评论却有趋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是清晰的;而史评即关于史学自身如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则显得模糊。为了推进史论与史评的深入研究,区分史论、史评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二者,我们可以把史评称之为史学批评,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