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始终是紧密结合的,只是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既符合改革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也是改革自觉性不断提高的表现。坚持二者的紧密结合,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自进化论观点统治人们的大脑以来,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及其机制日益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对象,而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却逐渐被移到了人们的理论兴趣之外。其实,自然界的真实进程乃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进化过程。因此,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仅仅限于对自然界进化机制的研究,而且必须同时研究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此外,人类实践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界的“人为退化”,正日益严重地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指配合匀称.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每个公民所关注的一桩大事."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双赢或多赢的结局.就是说,既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既要培育微观社会各个组织细胞的和谐,又要促进宏观社会整体的和谐;既要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的和谐,又要形成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消灭剥削 ,而社会主义现实中又存在剥削 ,这是否与社会主义本质构成矛盾。本文从本质的统一性和剥削的两面性相互作用、私营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剥削的社会属性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与以往剥削制度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基本规定和理论依据,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作用,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辩证统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指出,社会历史过程既是社会化的过程,又是非社会化的过程;人既有趋同于社会的倾向,又有分离于社会的“私有化”的倾向;社会化社会历史产生“合力”,非社会化使这种“合力”回归到主体并使社会历史必然性得以自觉实现。总之,人的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犹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双翼,只有从这两方面的统一去理解社会历史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脉。  相似文献   

6.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伦理的核心范畴,从学理层面上看,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因果。从现实层面上看,二者的离合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自觉而能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党的十六大报告为二者的有机统一找到了科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对党建的理论研究也必然是围绕这四条路线展开的。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着眼,对党的四条路线相互依托,内在统一的关系作几点辩证思考。一党的思想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这条哲学路线要想与群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地指导群众实践,必须通过政治路线及相应的方针、政策等决策思维的环节。因此,为了搞清这种特殊的思维与  相似文献   

9.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力,又是一个过程,并且是能力与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是主体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特有素质。这种素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够在某一理论体系或观点的指导下,分析和研究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形,探索隐藏在客观事物深层的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趋势,提出  相似文献   

10.
<正> 真实性与正确性是分别与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相关的两个既有内在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方面。真实性是指一定的思维内容如实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正确性是指一定思维形式结构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自然界"权利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昌文 《学术论坛》2005,(10):10-13
权利概念起源于人类共同体.非人类中心主义试图把权利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由此认为自然界也具有权利.文章通过对非人类存在物不具备成为道德权利共同体成员的资格,不具有享受道德权利能力的分析,认为自然界权利概念的提出,只是表现了对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责任忧思,具有对人类自身关怀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权利概念的历史考察,发现学者早对动物权利进行了论述,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对自然界享有权利的来源和根据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对此问题争论的实质反映了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自然界拥有的权利只能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关系,只有在此条件下谈论自然界的权利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是个重大的自然科学问题,而且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一章第四节提出“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一问,并且说,“这个问题对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来说,是特别毒辣的。”仅此可见,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命题,一向就有不同的看法。一为“前提说”。此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一命题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二为“附论说”。此说指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两个基本属性。从理论上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建立什么样的计划体制,对于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两个基本属性,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是否互相对立呢?这是理论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20年。20年的发展,使我国旧貌换新颜,使人民生活由贫困走上小康。这种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就是科学地解放思想,就是作为这种解放的结晶和产物的邓小平理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  相似文献   

16.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在我们民族中流传甚广,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简直把他当成智慧的化身,甚至把他描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仙。当然,这是把他神化了。但是,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的短处。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曾有过不少评述,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由于“为贤者讳”之类的思想所回,抑或由于敬仰之情,不愿言其假者甚多,尤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过:“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这不是一个出于情感基础的道德和信仰原则,不是一个政治判断,也不是一个为坚持而坚持的问题;它是一个由生产力标准发展而来的不能离开人来谈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准则。因为从中国的现实看,从世界的长期发展趋势看,它比其它任何一种私有制都优…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9.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的同志,做起事来总以为是人越多越好,不怕人多,只怕人少.事情还未有开一个头,先就要按若干年后的规模,把人抓到手里;明知那人已经是够多的了,也还要喊"不够";一考虑到怎样发展事业,就又急着要添人.实际情形怎样呢?生产愈发展,就不是所要的人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机器生产比手工生产的人少,自动化和电子控制,用的人就更少了.我们中国有五亿农民在种田,这并不表明中国农业的进步,相反地倒只表现了它的落后;将来生产发展了,最多有一、两亿人来从事田间生产就行了.所以在生产上并不能讲人多,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