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任何一个诗人,只要他的诗兴是为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象所引发的,他的诗歌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的,那么。他的诗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念不仅和诗人所歌咏的对象的大小,广狭,久暂有关,而且和诗人自身的世界观、伦理观念、心理素质,生活经历以及时代的审美风尚联系更紧。  相似文献   

2.
劲质贞心郁未开──郁达夫诗人风采冯健男郁达夫(1896—1945)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他是不是诗人呢?应该说是的。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而且写得好。但他并不以诗人闻名于世。这是因为,第一,他写的是旧体诗,在《郁达夫文集》和《郁达夫诗全编》里,旧诗...  相似文献   

3.
<正> 鲁迅并不以写诗见长(虽然他也写过新诗和旧诗),但却早就被称为伟大的诗人。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思想家兼诗人的气质,而且也因为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和散文,都饱含着诗的成分:诗的感情、诗的想象、诗的语言。对于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是无法深刻了解鲁迅的作品的。许广平说过:鲁迅的性格特点是:“对于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起呼吸,而对于有些人又期望太殷,不惜赴汤蹈火,一旦觉得不副所望,便悲哀起来了。”这正道出了鲁迅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烈的敏感而热情的诗人气质。自然,他的这种感情和气质  相似文献   

4.
新诗的“散文美”这一奇特,尖新的美学主张,是艾青于一九三九年在他的《诗的散文美》一文中提出来的,并贯串于他的整个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本文想结合他的诗论与创作,联系新诗发展的背景,对“散文美”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 “散文美”决不是“散文化”。艾青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对这起码的常识是不会不清楚的。他说过:“我并不喜欢散文化的诗”。又说:诗决不是分行排列的散文,如果认为“诗只不过是一种分行排列的文字形式”,那么“即使你写了许多采用诗的体裁的东西,结果依然不是诗”。既然艾青并不喜欢散文化的诗,那么为什么又要提出“散文美”的主张呢?让我们先温习艾青在《诗论·美学》里的一段话吧:“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这也就是说,“敢文美”主张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诗歌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 自从柏拉图将甜言蜜语的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方诗人写下了一系列为诗辩护的文字。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锡德尼的《为诗一辩》(1583)与浪漫主义时代雪莱的《为诗辩护》(1821),是这类诗辩中最辉煌的篇章。然而,使后代的研究者深感惊愕的是,这些对诗歌所作的热情赞颂,都毫无例外地浸染着柏拉图主义的色彩,被柏拉图所放逐的诗人竟成了他精神遗产的真正继承人。雪莱诗论中的柏拉图主义,更是西方文  相似文献   

6.
赵执信是清代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 ,都有很高的建树。赵执信的诗歌 ,内容丰富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诗、写景诗、咏怀诗、咏物诗、咏古诗、友情诗、游仙诗七类。赵执信的作品 ,在创作方法上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他思路深刻 ,善于深入现实 ,选取题材。他力去浮靡 ,使语言直而不俚 ,高而不诡。他从其所近 ,从其所需 ,自由选择多种风格。赵执信学识渊博 ,驱遣典故 ,讽颂时事 ,词语极为丰富。赵执信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深受后人喜爱。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他的诗…  相似文献   

7.
对于独特的生活经历所铸成的特定气质、秉赋等个体心理特征,早期郭沫若有着清醒的自察,他曾经坦率地承认自己是个“论事仅凭直觉”的人,并且表示:“我又是个冲动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象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象一只死了的河豚”。郭沫若的诗人才情太强烈了,尤其在他创作《女神》中那些充满了“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的诗,这段  相似文献   

8.
李奎报是朝鲜半岛高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表达道德情感的作品,它们从主题层面上大致可分为爱民诗、规劝诗和讽刺诗。这些诗大都采用形式相对自由的古体诗或歌行,通过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如实地记录和反映诗人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将诗人的道德情感寓于客观叙事与形象描写之中,直抒胸臆,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诗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振聋发聩的道德警示和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9.
黄仲则是乾嘉诗坛上有名的诗人,他接受李商隐诗艺所形成的感伤诗美在盛世繁响中特立独行,在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一、掌握妙悟说诗道的过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第一节即论掌握妙悟诗的艺术特质的过程,实际是讲诗的艺术鉴赏也在于妙悟.他认为诗的艺术特质、诗的创作方法不像哲学命题可以以逻辑思维来解决,是要靠学诗人的直觉思维去观照好诗而一旦豁然贯通的,并且要靠自觉.这就是悟入.好诗指李杜、盛唐诗,上溯汉魏古诗以至《楚词》,以熟读深思悟入为方法取得真识.文学发展到《楚词》,言情备至,声色大开,思想意义又高,虽还不是诗,而是开辟了  相似文献   

11.
下1986年之后评价尺度的缺失讨论1986年以后的中国诗歌,首先必须面对诗人一作者特定身份的失去以及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在以往,作者与读者的身份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依赖读者的阅读才得以实现。萨特指出读者的再创造“将会跟第一次创造一样新鲜,一样有独创性”⑤。然而在1986年以后的中国,已经极少有人愿意充当诗的读者。既然自己很容易地也能当个诗人,何必要作无名无利的读诗者?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使写诗与读诗之间的区别被勾销了,处于平等地位的诗人与读者有了随机转化的可能性。这一现象的出现将以巨大的冲…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8,(6)
研究者通常把司空图所说的"思与境偕"解释为"情景交融",然而从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看,他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他的诗明显具有重"思"的特点,但他所重视的"思"不是感性和直觉状态的"情思",而是以他特殊的观物方式和思维方式观照和"处理"客观境象,经过"转念""思考"而产生的更曲折、更深邃的"想法"。"思与境偕"作为司空图艺术追求的核心内容,似针对唐末过于偏重写实的风尚所提出,其重点在强调"思"的重要性,是一种重主观的诗论,而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强调艺术表现中主客体双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五六年,我与克家先生相识于青岛,此后也常去看望他,也读过他的一些著名诗篇,可谓相熟。但要真正认识他,还得读他的书。《诗与生活》这本回忆录,主要是谈他的诗创作扎根在生活里的真理。为窥探诗人的诗心,又拜读了他的《学诗断想》,这才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和他的诗。以上两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说透了诗源于生活的真理,连艺术技巧也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这得之于诗人对生活的细密观察。  相似文献   

14.
<正> 一1908年,青年鲁迅在《河南》月刊第二、三号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这篇带有宣言性质的论文,展示了青年鲁迅独特的认知视角。这种寻找“新源”的离经抗俗的情绪走向,在鲁迅那里形成了强烈的内驱力。它包容着作者很浓的使命感和浪漫的情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文学情趣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鲁迅后来思想与个性的发展变化,其起点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摩罗诗力说》不像一般的译介文章那样带有学究的味道,它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诗人的理性直觉。从鲁迅所介绍的那些作家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把人的精神解放与艺术自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完整经历了整风运动的"七月"诗派骨干诗人,鲁藜后来常怀着感激谈到自己如何通过整风运动而发生思想转变的,短诗《泥土》也常被他作为这种转变的例证。不过,鲁藜整风运动前后的真实体验,却与他事后对整风运动的认知存在着反差。在整风运动期间鲁藜作为"抢救"对象,对自己的处境惴惴不安,为自己的冤屈愤懑不平,但他又将遭受的打击视为"考验",以此把冤屈"合理化"。这一时期写成的《泥土》等诗表现的那种低调做人的"泥土"意识,其实是诗人在面对内心痛苦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规训",虽与他的真实体验并不一致,却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也呼应了传统的为人处世观念,因而被那一时代的人们所欣赏。  相似文献   

16.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极目古今文坛诗苑,莫不如此.现已八十高龄的诗人冯至先生,是新诗六十年来,真正能够领一派风骚的诗人之一.尽管在过去,他是一位少有声响的"沉钟"诗人,但是,我们只要正视艺术价值的客观性,摒弃历史偏见和简单的批评方法,就会为其诗情、诗艺、诗境和诗美所陶醉,明确其为中国新诗所作出的贡献.一、婉约诗风的名家现代散文大家和诗人朱自清曾把新诗的前十年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一般说来,这种分法是对的,但仔细推敲,似还可以补充.显而易见,自由和格律诗派是从诗的外在形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1962,(3)
在山东大学第七次科学讨论会上,中文系高兰教授报告了他的论文《论诗的构思》。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他首先从理论方面对诗的构思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探索之后,接着便通过对一些诗作的具体分析和反复研究,论述了诗的构思与诗人的思想水平、生活感受,艺术概括和创作能力等等的关系。进而指出它又与诗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思维,以至于驱遣语言文字的本领,也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这里他特别从诗的语言特质结合着诗的构思问题,强调了许多古今优秀诗人锻字炼句实际都是与整个诗的构思不可分割的看法。认为诗  相似文献   

18.
论文廷式诗的时代性与时代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芸阁、纯常子,江西萍乡人。光绪十六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历极其复杂的政坛风云人物,又是一位史学家和诗人。他能以犀利的眼光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参预与遁世,希望和苦恼,呼唤和哀叹,抗争和妥协,求友与孤傲,……交织在他的诗中。研究文廷式的诗歌及其理论,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思想、文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与自然的选择 文廷式首先是一个积极介入社会、干预政治的诗人。他虽出名门,又常年涉足官场,为清帝所重,在他的笔下,有“吾皇仁孝冠寰瀛,七政焜煌在玉衡”(《乙未元旦口占》)一类颂扬皇德的诗句,并不奇怪。  相似文献   

19.
正如施蛰存一直坚持根本不存在现代诗派的观点一样,金克木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现代派”诗人;但我们说他是“《现代》派”诗人恐怕是不会错的。金克木走进《现代》多少有一点仍然。他虽然在二十年代于故乡安徽寿县读小学时即已开始习诗,1930年前后来往于北平的几所大学旁听时笔耕愈勤;但当时他并“没有以诗出名的欲望,甚至没有挣稿费的‘野心’”①,只是借诗抒发感情而已。1932年,在山东的中学与初级师范任教的他,随意将草就的《秋思》等几首小诗寄给北平的一位朋友,不想那位朋友竟把它交给《现代》刊发了。因之诗人深得编者…  相似文献   

20.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