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秋良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56-58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文学是人学,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也苦苦地追问:到底什么是人性?在<聊斋志异>中,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洁的自然人性,又认为人性有恶,故而乐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可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冯广贺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4-15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马克思公共服务观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价值目标,体现出社会共同需要目标实现的国家责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原则,表达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诉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基础,显示出公共利益大众共享的伦理维度;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定位了公共服务发展的伦理方向。深入挖掘和全面把握马克思公共服务观的伦理意蕴,对推进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凝聚社会公共服务伦理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32-35
宋明理学家在其道德学说中,经常征引《孟子》中“孺子将入于井”的譬喻。这一譬喻,在解释孟子人性论中所说仁之端的同时,还显示出儒家伦理构架一个根本性的理路:重视“情感的自然”。儒家伦理思想在核心点上特别表现出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础,这一点与西方伦理学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以自然情感为基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并对推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苏贤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58-66
梭罗对于现代环境运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他是一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因而被人称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其次,梭罗有着深邃的自然思想,他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立场出发,强调自然有不领带于人的独立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和精神意义,析力反对把自然的价值约减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不同时代盛行的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流俗进行了深化的批判,表达了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应保持平衡的思想。梭罗这些生态中论的思想要素如今得到了当代环境运动,尤其是生态伦理学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并把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归结为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虽有重义轻利的一面,也有肯定现世的功利主义和相信财富作为道德完美的一种普遍手段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先秦儒家那里。本文从分析先秦儒家富贵道义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性基础出发,对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进行初步分析,意在为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确立提供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8.
陈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2):35-39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徐昌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4)
道家自然权利观的核心观念是因循自然,有性任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倾向.道家自然权利观集中表现在以"无为"论为指导、法自然之道而行;以"和"来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万物平等、善待和尊重生命这三个方面.道家节欲、知足和厌贪的自然权利观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但有忽视科学技术,淡经世致用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倪愫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314-318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女性伦理文化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文化表现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文化特征和道德要求,不仅对传统女性的发展带来束缚,也给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影响。梳理和挖掘传统主流伦理文化中的女性观,对反思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在女性观上的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齐海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12-214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邹之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88-90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作为伦理时象的自然物,只有当它作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功利的对象的时候,自然伦理才是可能的。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3.
14.
王志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65-68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意识形态要把一般的传统伦理扩展到自然,珍视人以外的生命和世界的自然伦理价值,还公平于自然。这是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公平解读。生态伦理,要促使科技回归自然,既要重新反思科学的伦理价值,又要限制技术对自然的挑战,呵护自然,还公正于自然。这就是科技与自然之间生态伦理关系的公正解读。要使生态伦理发挥作用,赋予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指导我们关心自然,关爱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伦理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解读也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15.
曾琦欣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48-52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的“比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7-17
付军龙在《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比德”为古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象的某些特征与人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相比附,使自然物象的自然属性人格化、道德化,成为人的精神拟态,成为人的道德观念的形象图解和物化准则。人们观照自然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7-81
《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和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以及明代中后期人性思想解放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而产生的偏失。小说试图通过对女贞观念的褒扬来挽救社会颓风,但是从以吴月娘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对女贞观念的态度上看到,女贞观只是当时女性的一种生存策略,沦为空洞能指。从性别政治的角度而言,吴月娘对女贞观念的维护又是女性集体失语与自我异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颜玮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4):13-16
经权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行为主体在面临道德冲突的情况下,如何对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处理。其中经与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存在经主权从、经常权变的区别,二者也紧密联系,共同统一于"道"之下。儒家经权思想折射出了丰富的伦理意蕴:提供了道德冲突的解决思路,反映了道德原则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价值的等次性原则,体现了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