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韩剧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股"哈韩"风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与形态.文章以大学生婚恋观为主题,基于涵化理论假设,对中国12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韩剧的女性化叙事对大学生婚恋观念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韩剧接触行为及其对韩剧的认知与评价,会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男女平等意识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婚姻忠诚观、贞操观则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人口背景、所处的阶层状况以及学校环境中的一些变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涵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伴随当今全球化态势日趋深入的进程,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带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则是不乏机遇又充满挑战。在这其中,文化全球化对于大学生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将以后殖民理论为论点,以此对文化环境衍变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将自己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才会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当今中国,各种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应该注意却没引起注意的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人际氛圉、政治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重要部分的政府认同的影响.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平埔族在与汉人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外观上逐渐与汉人别无二致,而且在族群意识上也倾向于认同汉人。平埔族的变迁是改变身份认同的“汉化”,而非单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涵化”。台湾部分学者所谓的平埔族是“涵化”而非“汉化”,仅仅是台独势力的一种政治诉求而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体现着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本文以同期群大学生为样本,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大学各阶段的变化,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隐射着认同的变化,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大学生认同建构的两个主因子,即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展现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认同建构过程的同时,比较了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大学生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机制,前者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而后者更具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8.
民族高校有来自民族聚居区、汉民杂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有部分汉族生源,族群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研究发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族群身份、个体从小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现实社会、经济地位。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民族高校要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融凝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国家在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时代,增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大学生参与政治观念与方式的改变等。“泛媒体化”背景下,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融媒体的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难度系数。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在实践中把握政治认同的基本规律,围绕新需求、新传播、新模式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融媒体实践育人平台,提升高校主流传播的有效“供给量”,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网络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自媒体是最活跃的网络传播主体,是传播者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分享看法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耗散了大学生的精力、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教育方式、舆论引导产生了影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具有盲目从众、自我表现、怀疑对抗、迷茫浮躁的特征,网络行为具有漫无边际、从众围观、标新立异、网络成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引导、圈层认同吸纳、算法认同构建来规制政治认同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自媒体的优势及不足着手,探讨了自媒体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自媒体如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影响以及如何创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纷乱不堪,所以存在着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仅如此,自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创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如今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途径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乌鲁木齐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认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表现出的国家印象比较正面、积极,对各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体现出对国家的归属感。族群认同方面,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对于自己所属族群的情感态度、归属感比较强烈。新媒体在族际交往方面区隔意义大于联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作为人们了解外在世界的渠道,建构着人们对于社会的观点和看法。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涵化理论致力于探讨电视对受众建构社会现实的影响。它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假设,针对各方的批评和置疑不断充实完善,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对涵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究使其日益趋向更为周密和完整。  相似文献   

16.
传统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面临挑战,以英语文化为主的全球化得以加速扩张,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民族与主权思想的呼声渐涨,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身份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行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发生整体危机,但认知和行为明显脱节,给身份的稳定性带来较大不安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深受大学生喜爱并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这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自媒体的特点,分析了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运用自媒体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他们的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四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虽然受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潜在因素影响,但其间也反映出并渗透着藏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即积极的适应主流文化、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以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感到自豪等。藏族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文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生活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的程度,怎样合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传递正能量,把关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等。这都成为高校工作者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认识和研究的理由,本文通过对自媒体平台特点与大学生特点的结合分析,分析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引导,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Lam 博士关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建构自身身份认同(identity)的过程里提高外语能力的研究成果出发,探讨了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外语教学理念上的影响.外语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为学习者的文本身份和多重认同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和重塑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