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跳坡”流传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苗族中一种有趣的文体活动。而“跳坡”中的爬竿,尤有兴味。“跳坡”苗语叫“欧桃”。“欧”是围圆圈,“桃”是山坡,“欧桃”原意是围着山坡转,引伸为在山坡上游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苗族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十分寂寞,有一年的春节,他们煮了很多甜酒,做了很多糯米粑粑,邀请一群青年男女到山坡上来聚会,还在山坡上树一根竿,让青年们比赛爬竿。从此,作为青年男女的社交和文体活动形式——“跳坡”而流传下来了。组织“跳坡”的人家,在春节  相似文献   

2.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3.
看了壮族“歌圩”的讨论文章,我联想起苗族的“跳坡”。粉碎“四人帮”后,我多次到苗族地区工作,在和苗族干部群众的接触中,他们提出已禁十来年的“跳坡”可不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张胜兰 《民族学刊》2014,5(5):25-33,107-109
以贵州为中心,回顾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苗族传统服饰所受的来自中央政权统治的影响,可以看出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装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使苗族受到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欺压,从而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历史背景,强化了作为个体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而中华民国的诞生给苗族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被卷入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苗族,更深地陷入了对汉族的抵触感与不得不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无奈感的矛盾中。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苗族精英开始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来思索自己的民族,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苗族”、“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这样一种重层意识被强化,而苗族传统服饰的存在和变化加深了这种多重性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东寻西找,在这坡长五公里的大山上搭了第一间“爬地棚”,其子孙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山中村寨。民国初年,此寨再三遭土匪洗劫,梁氏后人不得不一次次重建“爬在棚”。然而,今天这个小村寨命运如何?高高的山上石头多我们苗家住高坡喝的是黄莲水住的是茅草窝祖祖辈辈抬不起头世世代代苦难多苦难多……自从来了共产党苗家翻身见太阳啊,见太阳邓小平掀开大石板翻身的苗家喜洋洋啊,喜洋洋——一位被采访者所唱的歌大山里的第一间“爬地棚”据传,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因贫穷而遭人凌辱,被迫离乡背井迁居于黔…  相似文献   

6.
<正> “每个民族在其历史上大多经历过战争,而苗族历史上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战争这个魔影一直紧紧地纠缠着苗族,甚至可以说,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抵御统治者势力长时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苗族人民被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们不断地总结和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一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冬和一九八四年七、八月间,为核实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有关乾嘉苗民起义的资料,我们曾经先后走访过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盘信、大寨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黄瓜寨、雅西,吉首市的坪陇、社塘坡,凤凰县的禾库、腊尔山、乌巢河、苏麻寨等地。发现群众在叙述起义领袖之一吴半生的事迹时,往往把吴半生说成吴天半。查史籍和档案资料记载亦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苗族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医药学,具有浓厚的苗乡风格。据古籍记载,被称为“苗文”的苗族先民,很早就是盛名鼎鼎的药家。素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寨,山川地角,遍生百草,聚居于湘黔等地的苗族人民世代赖以苗医苗药、土方土法,祛病强身,生存繁衍。苗医在临床上有自己的一套辩证方法,民间早有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辨病之说,用以辨病和立方。苗医这一百零八种病症,包括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十大系统的疾患。如苗医俗称的“飞蛾症”、“黄肿症”、“鬼打印”,  相似文献   

10.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11.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12.
铃木正崇是继鸟居龙藏之后日本当代最重要的苗族研究学者.与日本老一代学者“文化寻根型”苗族研究不同,铃木正崇以苗族为本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西南苗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历时研究,不仅大范围、多点式地动态呈现了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且为苗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方可  杨华峰 《民族论坛》2013,(11):F0003-F0003
2013年中国·凤凰第四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落幕。北京服装学院教师、“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杨洁的“苗族新概念服饰秀”为闭幕式演出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丘北县树皮公社沙子坡苗寨,最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苗族女社员李成珍一家都穿上了皮鞋。这在城里是普通事,可是在当地,苗家穿皮鞋,还是第一次呢! 解放前,这里有句俗话,叫作“桃树开花,苗族  相似文献   

15.
飞歌,飞歌, 翅膀上驮的什么? 解放前驮苦难, 一翅泪,一翅血。——黔东南清水江一带苗族人民爱唱悠远、高扬的“飞歌”。解放后驮幸福, 一翅爱情,一翅喜悦。后来“旗手”打猎, 歌儿不再飞跃。山火了望台——一个侗族了望员的心声林谚:火灾是森林的大敌。盯着它,盯着它——看哪里起火, 着哪里冒烟! 一旦起了火舌好凶啊——舔过一坡又一坡, 吞掉绿色一片一片。藏在苗家心底, 受尽“封、资”诬蔑。如今重新展翅, 清江苗岭腾跃。驮着爱情,驮着喜悦, 更驮着“四化”大业。飞歌、飞歌,唱吧, 不达目的不歇……  相似文献   

16.
湘西自古就是神秘之地,那里有许多灵异古怪的事令人匪夷所思,赶尸便是其中一例。 我们常用“行尸走肉”这个词,形容那些庸碌无为、百无一用的“活死人”。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湘西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一种巫术叫作“苗司赶尸”,也称“辰州符”。“辰州符”能驱使已经死去的人走路,那光景才真正算得上是“行尸走肉”呢。 当今不少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其巫术的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赶尸,对于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具有多重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发源于重庆万州与湖北利川交界处,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地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水色清明广大,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之美称,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苗族儿女,又称为土家族苗族儿女的“母亲河”。而作为中国江河漂流的一朵奇葩,清江闯滩以其独特的集民俗风情与惊险刺  相似文献   

18.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苗族,是一个很讲究礼节,有道德风尚的民族。尊老爱幼、性格爽直、待客热情、团结友爱。这一点不仅在本民族内部如此,对同居一地的其他兄弟民族也是一样。现在苗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已大多数通婚,关系十分亲密。不象过去有人说的“苗区去不得,去了回不来”。黄平苗族“来客必  相似文献   

20.
他们把整个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用身体作围栏,保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燕宝:发现水族文学富矿燕宝,苗族,籍贯贵州省,1927年生,是民间文化保护的一位长者。年轻时代,因为没有读过文学史,他将苗族民间文学的收集与整理当作一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并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他提倡的田野作业中,意外地收获到了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水语”。1963年,燕宝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遇到了水族著名歌手、72岁的潘静流。潘静流不仅是著名歌手,还是位读过“诗云子曰”的老学究,发明了汉字记“水音”的妙招,写有几部水族传统民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