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奉佛教为国教,全国有85%的国民信奉佛教,僧侣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为寺庙和僧侣施舍是民众的自觉行动,民风淳朴,资源丰富,景色秀美。在67万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早已进入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世界,传统逐渐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电影与各种媒介的交互融合逐渐构成当代电影发展的新趋势,进而形成了桌面电影、弹幕电影、游戏电影、VR电影等新的电影形式。其中桌面电影作为新形势下极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发迹时起吸引大量受众目光,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桌面电影逐渐受到其自身类型的限制,而走向了发展的瓶颈。通过对桌面电影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当前新形态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农民工发展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泽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42-48
在中国,"现代化"或"城市化"可以说是由城市精英的诠释、谋划和全面推广而践履,是通过国家改造社会的想象或制度机构的强制性来推行,这是一种现代化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对现代化战略农民工群体的抗拒和排斥;农民工又通过自愿性隔离、空间书写、弱者的抵抗或行动策略自下而上来实现对城市现代化的抗拒,农民工何去何从成为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能否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明君主的倡导、媒体的影响,海湾国家妇女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过,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家族统治等因素使海湾国家妇女的发展缓慢,并且为未来海湾国家妇女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在新世纪,海湾国家妇女的发展需要她们自己不懈地努力,需要海湾各国政府为本国妇女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需要建立男女"伙伴与合作关系",还需要考虑社会不同阶层妇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道县农村基础教育的实地考查,可以发现其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学校重智轻美的思想和现象存在,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美术师资不足,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以点带面来看,从道县农村基础美术教育到中国农村基础美术教育必须从改变陈观念、改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素质、注重体验教学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只有中国农村的美术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尝试.将发展措施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来审视,使可持续和共赢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成为可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主要围绕其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实现路径等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但对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在厘清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基础上,重点分析边疆民族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问题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山大”,新旧动能转换严重受阻,企业信息化水平低,营商环境亟待优化等。为此,提出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切实补好调查研究这块“短板”、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8.
9.
缑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5-90
广西社会学作为地区性的社会学,随着全国社会学的发展正面临新的选择,困境与前景并存。学科基础薄弱、影响力有限,过度注重实用的功利主义倾向,研究手段落后,同质化的重复研究居多是当前广西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巨大障碍。当然,并非广西社会学的前景黯淡无光,广西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资源,民族学与人类学的长足进步都为广西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手段支持。只要学界同仁们团结一致,潜心研究,广西社会学的美好前景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国家最先形成于欧洲,其后扩散至全球。对于民族和国家这两概念的"交织"与逻辑先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讨论。民族国家的内涵是现代性,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际移民的流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国际移民的流动,民族国家的演变形态不断被塑造。本文基于国际移民的历时背景维度,来探讨民族—国家的"交织"与逻辑、演变历程及"超越民族国家"这一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赫克托国家发展理论和“扩散模式”的分析,以“文化扩散”和“社会结构扩散”两种理论为基础,结合马戎教授对西藏社会的研究,阐述“扩散模式”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受民族发展的影响。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整合应在民族发展中实现,通过民族发展促进积极民族意识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凉山彝区,外出务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许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当地无力承担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彝区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对四川凉山的冕宁、盐源等地彝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通过田野调查方式,了解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应该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支持系统,继续不懈地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法制教育,促进用人机构和彝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促进彝族务工者的城市融入。进一步强化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倡导有序输出,规范对劳务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劳务培训质量,提高彝族务工人员素质,保护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益。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族群的统一国家,族群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亦是其显著特点。以世居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为个案,可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进行研究和阐述,借以考察少数族群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观的建构历程,透视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印度政府秉承“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通过推行宪法框架下的“第八附则”“语言建邦”“三语政策”等一系列构筑国家认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将语言多样性化解为印度国家认同的力量和土壤,实现了“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将其内部貌似“松散”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凝聚成为一种“互嵌式”的团结,客观上造就了“印度式团结”。正是这一独特范式,成就了印度“崩而不溃”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族群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实现了对族群文化价值传承的同时,也凝聚起少数民族共同体共同力量,进而形成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和忠诚。而在其中,国家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国家在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当中,试图通过控制和重构历史记忆来引导少数民族成员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其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是重要的柔性途径,国家在对少数民族的族群权利保障是重要的硬性途径,它们共同为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成达师范致力于改良教育,培养经汉两通之才,来引导回族民间树立国家认同,增进回汉团结,提高回民文化,激发回族重教爱国的精神,摆脱边缘心态。这对于引导回族既保持伊斯兰文化身份,又能融入大传统社会,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改变了回族长期以来甘为边缘的消极心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曼谷作为首都及国家中心区位的主体叙事中,泰国东北部各族群被赋予了一个区域性名称——伊桑人(Isanese)。伊桑人在国家政治上被边缘化,文化上被主流泰族文化同化,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伊桑人成为一种复杂的、有争议的区域身份,存在于泰国和老挝两国之间撕裂但又是一个文化连续体的族群关系中。文章通过梳理伊桑人问题的发展脉络,将其置于早期民族主义思想传播、该地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博弈以及当代国家价值观建设等背景中,突出伊桑人的身份政治,展示泰国政府对伊桑人的艰难整合历程。在现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及伊桑人与泰国政府的互动交往中,伊桑人的区域认同感以及身份政治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伊桑民粹主义呼声高涨,伊桑主义兴起,伊桑人问题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泰国国家政治和价值观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