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上的广东与广西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促进了两省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对明清时期粤桂西江水系统一市场形成的地理简析,论证了连通两广的"西江走廊"是明清时期整合粤桂市场的强劲纽带。通过这条纽带,以"广州—佛山—澳门"为轴心的广东商品经济辐射,强劲且深度带动广西从东到西几乎全域的市场发育及运行,并且不仅停留于城市和县城,而是渗透到乡间小圩和各个村落层面,呈现出深度辐射状态,这在广东对全国辐射的数十省区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广西北部湾地区成为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较为兴盛的地区,一批商船往来于北部湾近海和南洋各地,为广西北部湾移民海外提供了交通条件;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广泛分布,为北部湾海商建立了一个商业网络,并为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持续海外移民奠定了基础。广西北部湾海商文化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明清持续的移民潮为海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风诗"及广西民歌入手,探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中原地区婚恋文化与广西各族的异同,比较了其中呈现出的不同的女性风貌.  相似文献   

4.
新的时期,广西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先进文化省区"与"民族文化强区"等文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把广西当代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文化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化发展已逐渐由民间文艺为主体过渡到以现代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局面,广西文化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5.
明清广西商业资本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又地处边陲,经济较之中原地区属滞后地区,商业发展缓慢,商业资本积累不雄厚。广西这片尚待开发的商业市场吸引了外省的商业资金,尤其是与广西水路交通便捷的广东商人。这些外省商业资本进入广西市场,与广东商业资本、本地商业资本一道,共同推进广西商业市场的发展,明清时期进入广西商业资本的经营方式是:贩运资本、经营资本,贩运兼经营、高利贷资本和手工业资本。其时,在外省商业资本的带动下,广西本省也萌芽了本地的商业资本。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回回社会游学盛行,追随域外来华经师游学是明清时期回回社会游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将详细梳理明清时期回回社会追随域外来华经师游学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对中国回回社会的影响,并讨论"缠头叟"形象与域外来华经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回回人在游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天房"意向。  相似文献   

7.
瑶僮等少数族群是明清广西地方志的重要书写对象。在国家边疆控制力不断加强、各民族日趋融合以及清王朝民族观念、治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由明至清,广西地方志族群书写的重心由"控驭"转向"认同"。其书写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重要作用,对于宣扬国家一统、加强边疆治理、促进民族融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9.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东面村为例,对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习得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目前农村妇女更多的是通过"不正式"方式即大众传播媒介、人际关系网络等途径来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由于学习效果与文化程度的正相关性,使得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妇女在其中往往处在弱势地位.因此,促使农村妇女转变为文化农民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她们的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明清时期广东市镇经济行业的长足发展与广东商人的源源入桂 ,给素来“鲜少商贾”的广西市镇注入了一支极其重要的工商业力量 ,他们在广西建立起来的各类经济行业 ,构成了明清时期广西市镇经济行业的主干部分 ,并成为广东市镇行业西向拓展的链带及其区域配置 ,给广东市镇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把明清时期广西市镇行业的形成置于跨省区的整个珠江流域经济中去考察 ,对认识当今改革开放条件下两广区域经济特有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9年,由覃圣敏主编《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正式出版,并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随后,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也是广西第一次在北京大规模展出壮学研究成果。之后,为了破译壮泰同源的"密码",覃圣敏和课题组的专家们在事业的盛年期,用长达13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五卷本,约300万字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该书出版后,于2004年获得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覃圣敏和课题组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肯定,希望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其他东盟国家的侗台语民族进行对比研究。覃圣敏可谓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分析"十五"期间广西民族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路:强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的共识;以民族节庆为平台,广泛推崇民族文化;加强和扶持民族文化载体建设,借助现代化手段,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点、线、区、网"相连的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梳理、田野考察等方法对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黔东南侗族武术在技术上体现出山地特征,传承上呈现出地缘和血缘特征,技击心理上表现出防御特征;并认为山地自然环境下侗族先民的生存竞争、宋朝以前侗款组织下的武装防御、明清时期反抗斗争、宗教信仰下的"禁忌"和祭祀活动是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该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而滋生。生活在广西的各族人民,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的适应、改造中,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人人和谐"的局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有特色、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通知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批准号12QKB020),资助金额为每年度4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是从2011年开始启动,其宗旨是:通过有重点、持续性的资助,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改善办刊条件,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根据同行专家推荐意见,参考地区(部门)推荐意见、期刊综合排  相似文献   

17.
声明     
近来,不断有作者来电向我刊反映,网址http:∥www.gxmzyj.cn冒充我刊官网,并利用电子邮箱gxmzyjbjb@163.com冒充《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的名义,收取审稿费,欺诈投稿人,严重损害了我刊名誉。在此,我刊特严正声明:《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官方邮箱地址为gxmzyjs@163.com,联系电话0771-5589053。除此之外的任何邮箱地址、联系电话均与我刊无关。同时,要提醒广大作者注意的是,《广西民族研究》是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是不会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的。对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广西府江流域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导致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为万历府江僮乱的平定与清初客人的进入。本文以府江流域昭平县黄姚街为中心,将该社区的构建置于区域变动的大背景下展开讨论,力图理解在此过程中,土民、客人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如何透过变革祭祀系统、重述祖先故事以确立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于2011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广西南宁市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民族博物馆等14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9名专家和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0篇。会议以"社会转型、民族和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共同探讨交流了民族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与广西生态博物馆群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重要实践成果,两者分别被称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一代模式"和"二代模式"。广西生态博物馆群相对贵州的"一代模式"在具体运作上有了许多创新,模式更为成熟。两者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也面临许多诸如人才匮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