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阶段,是壮族社会及其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丰硕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标志着壮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壮学的建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需要不断地充实、拓展和深化,因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研究员进行访谈。张声震研究员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何时因何原因情系壮族、引领和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壮学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壮学研究成果对推动壮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学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学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学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壮族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壮学 ,是研究不断深化、拓展的结果。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目前的壮学研究还是以研究一个单一民族为主 ,跨民族研究较少。要使壮学有更大作为和产生更大的影响 ,必须借鉴人类学的整体观、相对观以及跨文化比较、主位客位相交叉的研究方法 ,加强从族际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本期主打栏目特推出由张声震主持的"南岭壮学",全面介绍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以及壮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9.
在奥地利东南亚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泰国学者诺潘@金达利女士第一次应邀到壮乡考察访问时,就被与泰国泰族语言相似、习俗相近的壮族所吸引,更被壮族热情相待、重情尚义的品格所感动,从此与壮族结下了难解之缘,以后又多次重返壮乡进行考察,并在欧洲积极宣传壮族文化,推介壮学研究成果;目前她正在努力工作,积极争取国外科研基金,以便与欧洲学术界合作开展壮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张声震与壮学研究结缘,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多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张声震尽其所能致力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他从整理各种典籍资料中,发现了壮族许许多多的古老的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在对其特性的认知和研究中,找到了壮族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便是壮学建立的基石,是壮学丛书各种专著研究成果的依据,在进一步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壮学基本观点和理论,并从中发现了某些规律。张声震是壮学理论体系重要建构者——壮学不能没有张老,张老离不开壮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壮族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建立壮学和壮学体系是壮族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当前建立壮学体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声震(1924.2-),男,壮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开始对壮族历史、考  相似文献   

13.
壮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该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  相似文献   

14.
对壮学走向世界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 ,壮学的学科基础是民族学、社会学。壮学要争取成为国际性学科 ,就要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地民族的血缘、亲缘研究 ,重视探讨壮族群体凝聚力 ,重视对壮族古今名人的研究。壮学研究重点是针对当前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 ,要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 ,要借鉴其他民族研究的经验 ,“借商兴研” ,成立研究基金会 ,推动壮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壮学是以壮族这个社会群体和它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具有人类学倾向。目前,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壮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壮学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壮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6.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壮族社会多元宗教信仰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壮学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九十年代以后,逐步从民间文学研究扩大为民族学研究.新世纪以来,壮学又从民族学拓展到宗教学及其他学科,日益丰富多彩.黄桂秋教授便是最早从民族学出发,把视线投向广西民族民间宗教的壮族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由广西壮学系列从书编委会主办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淡会”于 2 0 0 2年 7月 4日在广西社会科学院召开。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广西壮学界、经济学界和文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 2 3人。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的主题是 :研讨壮族现代化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重点讨论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壮族现代化的概念、壮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壮族现代化的特点和难点、壮族现代化的途径和目标、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 6个问题。一、关于壮族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座谈会上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广西壮学系列…  相似文献   

19.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世纪末 ,西方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 ,开始对壮族进行研究 ;2 0世纪 2 0年代以后 ,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壮族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进行 80年代以后 ,壮族研究深入开展 ;90年代随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 ,壮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还介绍了 2 0世纪下半期国外学者对壮族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