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3.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南方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族之一的仫佬族族称、族源和民族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角度重新论证和探讨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广西外,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作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我与壮学研究结缘, 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集一系列活动中,尽所能致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7.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个民族",而是看作差异显著的不同群体。被国界线分割开来的某些"历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同部分正渐行渐远,双方文化差异所透射出的国民身份,已成为边境地区人们辨识异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民族研究》2006,1(5):85-93
本文认为,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他们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195 6年笔者研读过前辈学者徐松石先生的两部大作《粤江人民流域人民史》和《僮族泰族粤族考》之后 ,对我国壮族与国内外那么多的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很感兴趣 ,于是我阅读了有关这方面的书 ,如 2 0世纪 40年代出版的《暹罗民族学研究译丛》 ,这本书翻译了西方学者和泰国学者对泰族的研究论文 ,实际上旁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的许多民族 ,使笔者对壮族与泰族的渊源关系的兴趣越来越浓。 2 0多年来 ,我把壮族的研究延伸到国外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国 ,其中泰国的泰族是重要的方面 ,因为泰族人口多 ,他与我国的傣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状况是多民族区域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反映。本文通过对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数据的统计 ,对中国 5 6个民族族际婚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指出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中心 ,包括各民族的大通婚圈 ,同时还有东北、西北、南方三个次一级的地方民族通婚圈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壮族蛙神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蛙神崇拜是壮民族诸多的古老图腾崇拜之一 ,曾深刻地影响着壮族人民。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材料 ,从蛙图腾的起源、发展及衍变 ,蚂虫另节与蚂虫另歌会、蛙纹铜鼓、花山崖壁画等阐述蛙神崇拜的意义和影响 ,以及壮民族从血缘到族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族分离主义是发生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一种政治诉求,是要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完全一致的民族主义理念的特殊表现。在多民族国家成为现代世界普遍现象的历史局势下,强调族性与国家绝对一致,并因此要求与现有国家分离的民族分离主义,对既有的国家格局和国际秩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对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借鉴和吸收了晚近国外学术界对族性起因、功能以及与民族分离主义关系研究上的一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分离主义与族性的关系,民族分离主义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关系,民族分离主义诉求的真正旨意,以及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阻力,肯定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族际关系上的民主建构,增强多民族国家制度包容力,化解矛盾,治理民族分离主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其西边中缅边境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  相似文献   

15.
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自古以来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演化过程 进行了梳理,对四族通婚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蒙、满、回、 汉四族的通婚范围和族际婚率,当代比清代和民国明显扩大和升高,且均无"上 嫁"现象。这意味着四族在城市中不仅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也大致平等。民族通 婚率高固然利于、同时也表明民族关系融洽,但通婚率低也不见得对民族交往有 害。"文化交融"或"结构交融"大规模地发生必然导致高民族通婚率,中国城市 民族通婚中"结构交融"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其成员 更有可能与族外人通婚,但由于文化交融、结构交融和政治地位的差异,二者的 关系并不完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对壮族和泰族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广西壮族和泰国泰族虽有千山万水相隔,但在传统文化上却有诸多共同点,在语言上的共同点尤其明显。何以如此?这应与壮泰民族的共同起源有关。本文简略回顾并分析了学术界有关壮族和泰族起源问题的各种主要观点,然后综合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意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说法,并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不仅论证了壮族和泰族起源于古代西瓯、骆越,还以越人为起点,往前追溯了侗台语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古人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3,4(5):34-48,99-102
20世纪50年代个别省区开展族别调查,但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只是个别省区对个别族体曾开展过族别调查。有关部门之所以开展族别调查,只是辨析族体,确认或恢复族称。这些新确认的民族仅占中国各民族数的W4、人口的3%(1964年统计数),因而不能认为“56个民族的来历”源于民族识别。以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的族别调查为例,其开展的族别调查是配合民族语文创制而展开。云南民族分布以北纬24。为南北界线、东经99。与东经104。为东西界线划为彝语支、壮傣语支和瓦崩语支的民族界限,新确认的少数民族是这些界线内非该语支民族或界线外的民族。僳僳族的确认与怒族的族别调查过程表明中国各少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并非识别产生。20世纪50年代少数省区对个别族体开展调查、辨析族属、明确族称,只是对该共同体的明确,关键在于国家的确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论述了20世纪末朝鲜族文坛中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寻根小说"及其展现的中国朝鲜族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璀灿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尽管族际婚已成为研究民族关系、民族过程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问题的敏感性使西北回族的族际婚在大多数家庭中仍不被认可 ,而族际婚的上升仍是西北回族群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回族族内婚在现实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未来走向、民族的现代化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趋势等重大社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来到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 ,在 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 :银川、吴忠、灵武作了 3个月的调查 ,对回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以引起回族群众、回族知识分子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处理好现实中的矛盾 ,为回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对壮族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壮学 ,是研究不断深化、拓展的结果。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目前的壮学研究还是以研究一个单一民族为主 ,跨民族研究较少。要使壮学有更大作为和产生更大的影响 ,必须借鉴人类学的整体观、相对观以及跨文化比较、主位客位相交叉的研究方法 ,加强从族际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