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弹弦乐器因只有一条琴弦而得名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匏琴或独弦匏琴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市山心尾巫头三个岛屿早在8世纪的唐代我国就有了关于独弦琴的记载︽新唐书︾中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古代的独弦琴用一截毛竹筒的多半边做琴体竹筒表面朝上挑起一条细长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流传和改进逐步在琴上增加了竹制摇杆和葫芦形共鸣筒才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20世纪60年代以来独弦琴增加了首尾框板和底板使其成为共鸣箱琴面上像古…  相似文献   

2.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结构简单,以竹筒作琴身,在琴的左侧钉上一根小柱,柱上系一条弦线,由高至低拉向右侧.演奏时用左手按住小柱,右手以小竹片弹拨,能够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长颤音,琴音配着曲调,音色十分幽雅.夜深人静的时候,拨弄琴弦,悠扬的琴  相似文献   

3.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海洋渔业民族.对我国京族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评述,目的是为了对过去的研究作一全面的总结和回顾,肯定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哈亭是我国京族富有神圣色彩的民族建筑.本文将从名称由来、历史变迁、外观及布局、管理组织及禁忌等几个方面对哈亭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京族聚集地具备优良的旅游资源,金滩景区已有10多年的旅游开发历史,但旅游开发一直处于较低的层面上进行。了解中国京族聚集地旅游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加强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对发展京族民族经济,增进民族和谐和促进对越南的友好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我国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基本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及文化,其中最能传递和表达各民族文化的是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因为舞蹈可以通过各民族的服装、语言、乐器等载体集中展现出来,让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得以交流,也可以让游客及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更简单、直接地了解和欣赏并参与进来.其实,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也是各民族对外宣扬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各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本文主要通过对越南京族竹竿舞及贵州苗族竹竿舞的起源、方法、服装等做出对比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竹竿舞的异同之处,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这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是指中国京族在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在京族文化、日常礼仪及其风俗习惯中有着广泛而又生动的反映,是京族文化和京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在京族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准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是在东盟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下,探讨京族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是否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其教育观念与就业观念的转变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京族人的教育观念呈现世俗化和功利化、高教育期望和低教育行为等特点;在就业观念上表现出希望发展京族民族文化产业、以及就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10.
京族鱼露是脱胎于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海洋民族文化而产生的特色民族饮食产品,并被列为自治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生命能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京族地区村落经济发展趋渐缓慢,对接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要,关注京族鱼露,通过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化民族文化产品,完成京族鱼露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京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或可以成为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族人的择业经历了由单纯的捕捞和耕种向边境贸易和旅游业转变 ,以及在转变中遇到的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地区就业形势的变化必定会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民族地区民族就业观念与就业趋向的变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进入21世纪京族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需求,特别是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当地居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这一变化,京族人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本研究通过对京族人产业模式变化的因素分析,指出京族人产业模式变化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10日,是广西东兴市京族民间歌圩日。 大清早,青年渔民驾船赶海去了,参加歌会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外来看客。人们冒着绵绵秋雨,从巫头、山心涌向澫尾歌场。 巫头、山心和澫尾是南中国海上的三座小岛,聚居着万余名京族渔民。京族有悠  相似文献   

15.
方克立教授在谈到中国文化发展现实道路时,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论。受此启发,笔者认为新时代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应是在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前提下,遵循汉魂、京体、越用三体合一原则和思路,即以汉学为魂,京学为体,越学为用,三体合一,综合创新,把中华文化灵魂地位,京族文化主体地位和越族文化鉴借之石地位有机融合融汇融通起来,重视人才培养,推进京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族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哈节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京族最大的节日。本文通过论述哈节的节日仪式活动,透视中越京族的文化演变与文化映射状况,基于族群认同,提出了哈节文化映射形象三种建构方式:一是借鉴现代先进文化,创新哈节表现形式;二是肯定同源文化,丰富哈节文化内涵;三是接纳爱国意识,强化哈节文化底蕴,为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提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刘晓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35-136
20世纪70—80年代,仪式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还使其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本,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红坎村"哈节"祭仪的深入研究,阐释哈节仪式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49年以来海村京族人族群意识的变化进行了考察。认为,客观文化特征的不断消退,族际交流与族群互动的日益频繁,族群认同上功利性取向的不断增加以及“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京族认同的冲击,使海村京族人的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海村京族人不得不重新利用血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来重新构建其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复兴京族传统文化,强化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成立前,京族传统生产方式的特征在于生态适应。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京族生产方式的转型经历了由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的变迁,并认为多元推动转型格局的优点在于其可替代性,不足在于政府力量的弱化与错位。文章最后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两廊一圈建设给京族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